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發現自體免疫病關鍵機轉 有助新藥開發


發佈時間:2018/10/01 13:32
最後更新時間:2018/10/01 13:32
圖/中央社
圖/中央社

自體免疫疾病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的疾病,患者飽受病痛且終身用藥,效果較好的生物製劑又昂貴。國衛院研究解開自體免疫發炎關鍵機制,將有助較低成本新藥開發。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今天在記者會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是台灣十大重大傷病第三名,是一種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疾病,又被稱為「不會死的癌症」,如全身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和乾癬性關節炎等,全台約有40萬至50萬名患者。

 

IL-17A細胞激素過度表現是造成自體免疫發炎的元凶,譚澤華說,目前國際上研發的IL-17A抑制劑,多屬於大分子蛋白抗體類的生物製劑,目的在抑制細胞外過量的IL-17A,然而抗體藥發展成本較高,且IL-17A細胞激素過度表現的產生機制還是未解之謎。

譚澤華、國衛院助研究員莊懷佳的研究團隊歷經7年探索,透過小鼠實驗成功解開IL-17A細胞激素產生的關鍵機制,更精準鎖定IL-17A上游細胞內專一性關鍵開關的因子「AhR-RORγt蛋白質複合體」,直接從源頭關掉使IL-17A無法產生。研究在今年9月發表於Science雜誌系列期刊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

譚澤華解釋,大分子蛋白抗體藥(生物製劑)就像在漏水的地方不斷擦拭漏出的水(IL-17A);團隊研究發現可直接從源頭關掉漏水的水龍頭(AhR-RORγt蛋白質複合體)。研究發現有助開發可進入細胞作用的小分子藥物,相較於生物製劑,病人端的成本將大幅降低。
 

研究團隊2011年已先發現調控發炎反應的酵素蛋白激酶GLK是自體免疫疾病的致病關鍵。它的過度表現會誘發下游一連串反應,刺激T淋巴細胞發生發炎反應。

研究團隊創建基因轉殖小鼠模型,模擬病患體內T淋巴細胞中GLK蛋白激酶大量表現狀態,發現基因轉殖小鼠自發產生自體免疫病,許多器官如內臟、眼睛與關節都發生病變。再分析小鼠血清內多種發炎細胞激素,發現自體免疫疾病致病細胞激素IL-17A含量特別增加。

莊懷佳表示,歷經多年探究,發現GLK酵素蛋白激酶過量表現會誘發一個「AhR-RORγt蛋白質複合體」,接續誘發IL-17A細胞激素,造成IL-17A細胞激素上升。此系列反應是造成自體免疫疾病的致病關鍵。意即將「AhR-RORγt蛋白質複合體」阻斷,IL-17A細胞激素分泌就會正常,小鼠器官的發炎反應也降低。

譚澤華表示,更重要的是此蛋白質複合體是專一性的調控IL-17A,也就是說,阻斷這個蛋白質複合體,僅影響IL-17A,不會影響其他細胞激素的作用,因此不會影響其他體內所需的生化反應,造成可能的副作用。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表示,乾癬性關節炎、乾癬、僵直性脊椎炎臨床已有生物製劑可用,療效不錯,如乾癬病人甚至可達到9成症狀緩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痠痛和僵硬都可被中止。但生物製劑藥價昂貴,一個月約需新台幣2萬至4萬元,且要終身施打,對病人、健保都是龐大負擔。

陳明翰表示,這次國衛院研究發現找到更上游的致病機轉,給台灣藥界合作機會,也讓台灣研究有機會在國際發光散熱。若未來能成功開發成小分子的口服藥物,對病人經濟負擔有非常大的幫助。(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自體免疫病#新藥#免疫系統#疾病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220

0.0733

0.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