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14日要從特拉維夫遷到備受爭議的耶路撒冷,以巴之間的矛盾恐怕又將成為國際焦點,我們從西方主流媒體中看見的以色列思維都是右翼激進的,其實當地也有溫和派,希望猶太人能與巴勒斯坦人和平共處,而入選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由以色列名導阿莫斯吉泰導演的作品,就聚焦在這些和以色列政府不同聲音的人與組織身上。
小五生將死當夢想,是身為巴勒斯坦人對現世的絕望。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要活著,好好地活著。」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我想要一層層撥開直搗事件本質,藉以去理解,如何才有可能在此地區達成和解。」
阿莫斯吉泰的鏡頭長年關注巴、以矛盾,並以同情巴勒斯坦人的立場出名,曾因1982年挑戰以色列軍警的《戰地日記》而流放法國,直到10餘年後,拉賓當選以色列總理,並和巴解領袖阿拉法特簽下奧斯陸協議,阿莫斯吉泰才得以返回以色列,當時和平乍現曙光,卻在2年後,拉賓遭到以色列右翼激進分子暗殺化為烏有。
導演阿莫斯吉泰:「拉賓遭到暗殺十分關鍵,從此之後以色列社會的溫和派群龍無首。」
阿莫斯吉泰於是在《戰地日記》問世34年後,國家政治局勢更加黑暗極端之際。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以色列副外交部長霍托夫利):「我們都必須在以色列全境建蓋屯墾區,別再告訴國際社會這是佔領,我們何須佔領本來就屬於我們的土地。」
他重返衝突熱點,希望讓溫和派猶太人的想法被世人聽到,不至於淹沒在極端的主流聲浪中。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記者沙維特):「我們大概只剩下10年左右的時間,若以色列不改變路線。」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猶太教拉比):「我對猶太教義的闡述傳播,是這個社區的防禦工具, (換學校畫面) 猶太教的偉大在於,展現正義和律法。」
這部片相當大的篇幅都在西岸城市希布倫進行記錄。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跟我來。」
希布倫是巴勒斯坦自治區的第二大城,伊斯蘭教四大聖城之一,同時猶太教徒也當它是僅次於耶路撒冷的聖城,雖然巴、以區域有所界定,但以色列持續擴建屯墾區,希布倫儼然是西岸地區的火藥庫,血腥衝突不斷。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你拍三小?牽好牠,混蛋,你拍三小?」
阿莫斯吉泰的焦點不在火爆衝突,而是跟隨著以巴雙方為了和解與民主而奔走的人,從猶太教拉比、記者、衝突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到由退役軍人組成的組織。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我在希布倫的從軍經歷實在太痛苦,我曾發了重誓絕對不會再踏上那裏一步。
在希布倫數饅頭的日子特別難熬,是因為阿兵哥隨時都在義務與道德的天平兩難拉扯著。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如果有一個孩子對著那邊的巴勒斯坦家庭,朝著他們窗戶丟石頭,那個孩子應該被逮捕起來,你只能站成這樣變成一道藩籬,擋在他和巴勒斯坦家庭的中間,但這孩子還是繼續丟(石頭)。」
而打破誓言重返希布倫是要打破沉默組織,拍攝照片當作證據,讓外界看到真實狀況和政府文宣差異有多麼巨大,事實上導演自己也曾在服役時做過類似的行動。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目的是去質問為了奉行這項政策,我們所付出的道德代價。」
而他們都有一個企盼,企盼在這場一個多世紀的複雜衝突中,詰問並探尋一個務實的和解之道。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父母心聲家庭論壇蘿比):「當大衛被殺害時,我跟通報士兵說,『這不代表你們有權以他之名進行殺戮』。」
紀錄片《戰地再訪:約旦河以西》(父母心聲家庭論壇布希拉):「我看見她失去兒子的痛苦和眼淚,我就忘了她是以色列人,我們的眼淚是一樣的。」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