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加速與中國大陸融合的港府,連公務員的言行管制都向北京當局靠攏。在特首李家超要求下,港府近期深度修訂公務員內規《公務員守則》,不但把維護國安寫入守則內,更把效忠政府列為最高前提,要求公務員所有發言,不論公務或者私人,不論是在實體環境或者網路上,都必須遵守內規,不可以直接或間接阻礙政府施政。高度政治化環境讓香港近年從公務員到大學教授與國際學生,都出現嚴重流失。至於遭港府指控違反《國安法》的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案件下周一開審,國際社會釋放黎智英的呼聲,也持續升高。
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客機,週二(12月12日)首度來到香港,港府祭出「水門」等民航界最高禮儀迎接;香港特首李家超週三(12月13日)更在歡迎儀式上,強調此次訪港充分體現北京當局對香港航空發展的重視。
香港特首 李家超:「香港有分參與兩架飛機(C919及ARJ21)的審訂工作,令我們深感自豪。」
李家超還呼籲民眾,把握機會參觀國家先進建設。但飛機發燒友卻是這麼看。
新加坡遊客:「在國外很多航空局都不允許中國製造的飛機過來,所以一看到這兩架飛機要過來展示一下,所以就比較想過來拍(照)一下。」
除了全力支持中國科技外,港府還要修改內規,明文要求所有公務員,必須對政府「完全忠誠」,並強調公務員效忠自己的國家,是應有之義。
港府公務員事務局局長 楊何蓓茵:「以效忠國家及香港特區為前提,不可以因為自己政見,而選擇性地拒絕、拖延或者消極執行(政策)。」
這份2009年施行的《公務員守則》,在李家超點名要求下進行深入修訂,包括把維護國安與「一國兩制」寫入守則內,還添加公務員必須在就職前,宣誓擁護《基本法》並效忠港府的要求,更新增績效與問責等審查標準;至於守則內原本要求公務員要「行事客觀、不偏不倚」,則被刪除。
港府公務員事務局局長 楊何蓓茵:「任何情況下公務員均不可直接或間接、組織或參與,阻礙香港政府施政的活動。」
由於多數遊行示威或者政策討論,都可能踩到紅線,負責修訂的港府官員,一方面強調沒有禁止公務員參與遊行,只要別讓人誤會是官方意見就好。
但另一方面,又警告所有公務員,私人言論也要注意遵守內規,網路上的言行也不例外,一旦有不合內規的言行遭到舉報,就會展開紀律處分。
港府公務員事務局局長 楊何蓓茵:「就算私人身份,我都會強烈建議同事不要說。他發表的意見,其實不多不少都有政府影子在內、有他的身份在內。如意見對政府充滿質疑,但當然要分開事情輕重。」
守則雖然保留了「政治中立」字眼,但在效忠政府的最高前提下,「中立」精神幾乎蕩然無存。高度政治化的環境,導致香港公務員離職人數持續偏高,公務員編制到今年3月,出現1.8萬個空缺。
在《國安法》施行後的兩年多來,香港公務員年度流失率分別為5.9%和5.7%,比《國安法》實施前的4.8%,明顯高出許多,且近半數離職的公務員,都是主動辭職而不是屆齡退休。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之子 黎崇恩:「香港正在告訴世界其他地方,它已經開放營商,它希望恢復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如果沒有法治,他們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他們(港府)利用法律體係作為武器,把民主抗議定為犯罪,或者把新聞定為犯罪,這就不會是管理金融中心的可行方式。」
港府選擇加速中港融合因而走向高度政治化,這樣一來,不但把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投資者,越推越遠,國際社會對港府的信賴也持續降低。
而香港法院這個月18號,將對香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被控違反《國安法》案件,開庭審理,成為國際社會審視香港司法獨立性,以及能否繼續與國際接軌的最新案例。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之子 黎崇恩:「這不會是一個公平審判,我想我不認為對此會有任何疑問。因此,國際壓力呼籲香港站出來說,看,魚和熊掌不可能兼得,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這是我們讓他重獲自由的唯一途徑。」
黎崇恩為了喚起各界對76歲父親黎智英案的關注,增加國際社會對港府施壓,周二(12月12日) 拜會英國外交大臣卡麥隆(David Cameron),呼籲英國政府有責任讓有英國公民身分的黎智英,重獲自由。
英國外交部事後,首度以官方帳號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會面照片,並重申英國反對國安法,將繼續支持黎智英與港人。
黎智英案國際律師團隊成員 羅賓遜(Jennifer Robinson):「聯合國、加拿大議會、歐盟、議會和美國等外國政府,都呼籲釋放他。現在是英國政府也站出來呼籲釋放他的時候了。」
黎智英之外,同樣遭港府指控國安罪名長期關押的前香港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也獲得國際聲援。法國與德國政府週二(12月12日)頒發「法德人權及法治獎」,這是她在今年5月與11月,分別獲南韓光州人權獎,以及歐洲律師協會委員會(CCBE)人權獎後,第三度獲獎。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 毛寧:「香港特區依法追究其責任,無可指摘。」
在官方所堅稱的「無可指責」背後,卻是香港資金的出逃、公務員的流失、大學的凋零,光是去年一整學年,就有超過360名學者離開香港各大學,流失率達7.4%,外國學生入學數,4年來更降了13%。隨著學術自由與創新能力的消散,香港的未來,似乎可預見地愈趨黯淡。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