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而加速的「遠端」發展,不斷被拉高到新的層次,包括上週,才有一場元宇宙時裝周剛剛落幕,吸引70多個知名品牌參加;義大利則發明一個機器分身,可以把人類的動作、語言等,即時傳送到遠方的機器人,再原模原樣呈現,未來有望促進旅遊、協助救災和醫療;瑞士則發明了,一機三用的機器人,可以變成車子在馬路上跑,還能跟人一樣兩腳站立,一起來看看!
明明是台四輪機器,卻能像人一樣站立,按完電梯還迅速溜進去;到了室外,又四輪落地變成一台車,和特斯拉賽跑,雖然只有20公里的時速,但它略勝一籌的是這個-- 立刻再變身成四腳動物,上上下下爬行,即便是兩隻腳也難不倒。
ETH Zurich機器人專家 碧隆尼克(Marko Bjelonic):「在這樣的配置下,機器人能很輕易地行動,並克服任何像是階梯的困難地形。」
而這一機多用,看起來有點逗趣的機器人,是由瑞士這間企業花了六年時間研發。
ETH Zurich機器人專家 碧隆尼克:「我們一開始研發兩隻腳站立時,全是出於好玩心態,因為站立需要大量轉動的力矩,以及一定的技巧來抓到訣竅。」
如今能以180公分的身高,執行各種任務,其中最被期待的,就是能夠進到建築物內取景,完勝市面上的電子地圖。
ETH Zurich機器人專家 碧隆尼克:「目前我們看到的地圖,大多是由衛星照片或街景車產生,但我們缺乏建築物裡的數據點,因此當有一個機器人,能夠自動編制建築物裡的地圖,並提供數據給大型IT公司,助益將會很大。」
業者希望未來五年,能夠實現100公斤的負重,好協助搜救人員進入危險的環境救災。
ETH Zurich機器人專家 碧隆尼克:「我認為放長遠看,這個世界將需要機器人來與我們共存,一起處理我們一些問題。」
而這個願景,似乎全球的科學家都有志一同,手指顫抖地,走到鏡頭前打招呼,再秀一段匪夷所思的舞蹈,這個由歐洲頂尖的義大利技術研究院,最新發明出的機器人iCub,正在模仿人類的動作。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機械智慧研究室首席研究員 普奇(Daniele Pucci):「假如某人走路,機器人就會像某人一樣的走路方式。」
不只同步、即時,還把當今需求大增的遠端技術,拉高到新的層次,因為機器人被安置在威尼斯,卻是由300公里外,熱那亞實驗室裡的這位老兄操控。他從頭到腳全身的配備,通通裝了感測器,再戴上這副感應式手套,則能感受到機器人所觸摸。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達法拉(Stefano Dafarra):「無論我觸摸什麼,我每根手指都能感覺到震動,這是因為機器人的每根手指頭上,都裝了人工皮膚,因此機器人摸了什麼,我都能感覺到。」
雙手不斷朝著中心緊握,與此同時,遠方的機器人正在舉起一個花瓶。
義大利技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達法拉:「當我開始舉起一些東西,我手臂上的觸覺裝置就會開始震動,讓我知道機器人正在承受一些重量。」
藉由頭戴式裝置,則能看到機器人所看,聽到機器人所聽,並且透過機器人說說研發的心得。
遠端機器人 iCub 3/聲音來源 研究員:「當然剛開始需要花點時間,你必須適應一些時差,適應跟你不一樣的身體。」
而徹底改變遠端世界的,也少不了元宇宙,為期四天的電子時裝秀,上週在一個叫做Decentraland的3D虛擬平台舉辦,吸引了D&G、DKNY等超過70個知名品牌和設計師參加。
精品轉售商Prive Porter常務董事 柏克(Jeffrey Berk):「以Tommy Hilfiger來說,大家進入元宇宙買一條牛仔褲,方式就是跟Tommy Hilfiger買一件NFT。」
相較於實體時裝秀的高單價,常常令人遙不可及,但在數位的世界裡,不但能試穿各種稀奇古怪的服飾,還能見識到新的市場型態。
虛擬平台Decentraland人員:「對許多用戶來說,這是他們的NFT初體驗,就稀鬆平常的進來,甚至不需要帶皮夾,你不需要花到一毛錢,因為有許多穿戴用品都是免費發放。」
另一個新創熱衷的,則是對抗氣候變遷,以色列這間專做機器蜂窩的公司,就剛募到800萬美元,繼續開發產品不讓蜜蜂消失,而他們去年拯救的蜜蜂超過1.6億隻。
機器蜂窩Beewise創辦人兼CEO 沙弗拉(Saar Safra):「我們所做的,就如同養蜂人在田裡會做的,只不過我們用的是機器手臂、電腦視覺和鏡頭。」
從協助救災、醫療、促進旅遊、到保護生態,全球科技秉持著共同理念不斷進階。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