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野化歐洲 人類干預降最低 重回荒野實驗

記者 林佳妮 報導
發佈時間:2020/07/17 20:00
圖/畫面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
圖/畫面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

近20年來,歐洲的保育引進一種觀念「野化」Rewilding。以往的自然保育概念是保護特定目標物種,給予它們適合生存、繁衍的棲息地;而野化運動則是放眼整體生態系統,盡可能抽離人為介入的因素,讓物種自行演化發展。從荷蘭、波蘭、英國到葡萄牙,各地都嘗試以大型封閉性場域的模式,讓絕跡的大型動物回歸到荒野生態,重拾自然演化過程。只是歐洲和台灣一樣,都是地小人稠,「野化」實驗增加人類與動物之間的衝突,甚至可能被政治化,今天我們透過《公視主題之夜》本周播放的紀錄片來了解保育未來的挑戰與方向。

龐然大物的野牛在漫步時會折斷樹枝和灌木叢。但千萬別覺得「金母湯」,替樹枝叫屈。野牛看似破壞的行為,卻能在森林裡製造空隙,牠們還搆得到兩公尺高以上的樹枝和樹皮,啃食樹的木質部。如此一來,光線透得進來,許多植物都能生長,其他動物也能存活。其實,有物種存續困難的是野牛,以羅馬尼亞塔庫山為例,十八世紀時,野牛便已絕跡。

 

紀錄片《野化歐洲》:「必須意識到我們習慣歐洲的地景空蕩蕩的,我們常說『劇場很美,但演員在哪裡?』。」

演員不是在這兒嘛!等等,既然說野牛在此絕跡兩百多年,那這些忙著啃草的野牛,難不成是從哪兒調度來的臨時演員?可以這麼說喔!這頭野牛是從兩千公里外的柏林送過來,但卻只正確了一半。弗朗斯·薛波從2014年以來,持續將動物園和生態保護區的野牛野放到喀爾巴阡山南部,野牛不全然是臨演,科學家希望牠們能在此定居並繁衍。

紀錄片《野化歐洲》:「我們要在這種地區繁衍出更大、健壯又可存活的野牛。」
 

這是歐洲近二十年來方興未艾的保育新觀念──「野化」。



野化的觀念出現於1990年代的美國。1920年代以來,美國黃石公園幾乎看不見野生狼群的蹤跡,因為在那之前,人類大規模射殺狼群,來保護瀕臨絕種的野牛。在1995年,黃石公園重新引入一群加拿大灰狼,這是因為麋鹿失去野狼這個天敵後大量繁殖,造成生態系沉重的負擔。

當狼群重返,獵捕麋鹿,改變麋鹿四處遊蕩的習性,不再啃食生態高風險區的白楊木和柳樹嫩芽,這些樹木終於能在河畔繁衍茂盛。最喜歡白楊木的河狸回來了,河狸創造沼澤和濕地,魚類、兩棲動物、昆蟲和鳥類都大量繁衍,一個物種便重塑了整個生態與地貌,成為「野化」運動的先聲。



近20年來,野化的風潮吹向了歐洲,這部《公視主題之夜》播映的紀錄片,綜觀歐洲各地的「野化」發展與案例。只是,歐洲和美國大不相同。

紀錄片《野化歐洲》:「你不該指望能看到像是黃石公園那樣對生態系影響那麼大,因為人類在各個層面影響生態系。」
 

波蘭這座歐洲極少數還有狼會出沒的原始森林,比美國黃石公園小八十五倍,黃石公園的人類只是訪客,但歐洲的農耕、森林管理和都會化,讓人類無所不在的干預,使得「野化」難上加難。

紀錄片《野化歐洲》:「(歐洲)野化是發生在,原本不是劃定為保育用地的區域,現在才要復育成自然資產。」



農耕逐漸式微,在歐洲確實是趨勢。估計在自給農業工資過低的地區,有5%到15%的農地可能會荒廢,這換算下來約有三千萬公頃,相當於一個義大利的面積,只是這些地區就適合實行野化嗎?

紀錄片《野化歐洲》:「對那些傳承農耕傳統的人說,『不,請你們退出這裡』 ,對傳承數百年伐木業的人說,『不,請你們離開這裡,我們要讓一切回歸自然』。」
 

如果我們是農夫,或許會無法接受這種情況,也難以包容野生動物。

紀錄片《野化歐洲》:「野牛會一直吃葉子,一直吃、一直吃、 吃個不停,不停地吃,最後把樹推倒。」

野化計畫經常被說成是給荒廢的鄉村地區帶來經濟新契機,可是創造野化經濟真有那麼容易?如今野化不再只有環保爭議,而是偏向道德、政治和社會的議題。在同樣人口稠密的台灣充滿了既視感。

看節目、買美食、拿好康,住宿券免費抽!快點我下載食尚玩家APP!

◤EF海外遊留學專家◢

👉最後倒數!暑假海外遊學團/營隊報名即將截止

👉半年/一年也可以「微留學」,高達60,000元折扣

👉給自己一個遊學假期,同時提升語言及國際觀


◤獨家名人娛樂◢

👉藍心湄:單身是選擇 學會4件事活出精采

👉蔡依林、孔劉等男神、女神單身霸氣金句

👉少女心噴發!此生必看「甜寵劇」片單


#野化歐洲#黃石公園#野牛#羅馬尼亞#塔庫山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37

0.0683

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