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奈川的川崎市本月28號發生了隨機殺人案,造成2死、17傷,嫌犯也當場自盡。警方隨後展開搜索,在兇嫌家中找到兩本刊載大量殺人案的雜誌,並從行車記錄器發現,嫌犯在行兇前,似乎為了止滑特地戴上手套,判斷有強烈殺意。而在調查犯案動機之外,心理學者也強調,要密切關注生還學童的心理狀態,呼籲家長給予安撫,做好記憶區隔,幫助孩童走出創傷。
花店的生意興隆,客人絡繹不絕,但老闆一點都開心不起來。
花店經營者:「花賣得這麼好卻令我這麼難受,第一次生意大好但如此悲痛。」
這樣的錢寧願不要賺,因為賣出去的花,最後都聚集到了這裡──
NHK記者:「這裡是川崎市多摩區的案發現場,綠色圍籬邊圍繞了大量的祭祀花束。」
發生在28號的川崎無差別殺人案,造成2死、17傷,當地居民紛紛獻上鮮花與食物,悼念罹難的11歲女童,與39歲的外交翻譯官。
當地居民:「我也是做為母親的人,這對我來說並非事不關己,所以算是我獻上一點心意。」
當地居民:「太讓人傷心了,太不幸了。犯人太卑鄙了,竟然對孩子下手。」
當地居民:「我也有孫子,我感到很哀痛,從事發那天我就止不住眼淚,真的讓人很難過。」
殘忍的隨機殺人,隨著警方調查,案情慢慢被拼湊出來。
NHK主播:「岩崎嫌犯疑似沿著JR南武線,步行到案發地點附近,並轉進了小路,將背在胸前的背包,放在超商的停車場後開始犯案。」
警方透過校車的行車記錄器,發現嫌犯行凶前還特地戴上手套,似乎想避免手滑;他先後刺殺了三人,接著不發一語亂刀砍傷其他學生,最後舉刀自盡。
犯罪心理學家 原田隆之:「讓我訝異的是凶器,他拿的是刀刃很長的刀子,凶手可能思考過很多,像是刀子折斷或被搶走,所以才準備了多把菜刀,我感覺到就是要致人於死的執念。」
專家分析的似乎沒錯,因為警察在嫌犯家中找到兩本雜誌,裡頭刊載了有關大量殺人的報導,與四把新菜刀的盒子;加上犯案前還戴手套防滑,讓警方判斷凶嫌懷有強烈的殺意。
NHK記者:「昨天的民宅搜索沒有發現電腦或手機,因此還不知道凶嫌的生活習慣,但成長過程逐漸明朗。」
嫌犯岩崎隆一的同學回憶,求學時,岩崎算是個問題學生,個性易怒,時常在學校失控鬧事。
凶嫌國中同學:「我沒看過他有同伴,他不算是面無表情,會掛著淺淺的微笑,我記得很清楚,就是不會讓你想親近的人,其實我對案件一點都不意外。」
而當地社福單位也表示,51歲的岩崎嫌犯與親戚同住,一家人缺乏溝通,親戚曾多次尋求社工協助,但最後不了了之。
當地社福人員:「嫌犯長期待業,也有繭居傾向。」
當地社福人員:「本人回應『我都有照顧好自己,吃飯、洗衣服都是我自己處理,說我繭居是怎樣啊!』,說不定他自己不覺得這是繭居,反而是很舒服的生活方式,或許他自認自己有在好好過日子。」
到底岩崎嫌犯是因為什麼樣的成長背景,導致人格扭曲,有待警方抽絲剝繭;但與此同時,還有一項相當重要的,就是被害學童的心理狀態。
孩童心理輔助學者 本田惠子:「低年級的孩子對於事件本身,會容易用顏色、氣味等等,他對當下的印象去記憶;譬如看到所有公車都會怕、看到大人也會怕,或是媽媽拿刀做飯,孩子也可能感到恐懼。」
學者強調,事件發生的三天內,是幫孩子建立記憶區隔的關鍵期。
孩童心理輔助學者 本田惠子:「像是『噢咿噢咿』的聲音,聽到救護車的笛聲,可以說『那個是要去救別的地方,我們家很安全,你也很安全喔』,分隔過去恐懼記憶的同時,也跟孩子說『事情已經過去囉,你現在是在新的生活了,所以不要怕喔』,給予他們實際的安全感。」
學者也說明,孩童經過重度驚嚇,身體會在事發後三天產生反應,包括頭暈、頭痛等現象,建議家長、老師即時給予安慰,幫助生還的孩子盡早走出創傷。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