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頭城大溪漁港每天下午,總是特別熱鬧,賣魚哥宏亮的叫賣聲在港口響徹雲霄。然而,這繁忙的景象背後,卻隱藏著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近年來台灣陷入過度捕撈困境,走一趟漁港發現,許多魚類的體型不足半個巴掌大小,就被捕撈並在魚市場販賣。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現撈漁獲體醒普遍過小,尤其黑喉是市場上常見魚種,但有高達99%的黑喉,沒有達到成熟體長之前,就被捕撈出海販賣。而這樣的現象長期下去,將使魚類體型急劇縮水,甚至數量銳減。
根據專家研究,黑喉的標準成熟體長應為31公分,然而我們觀察到,雖然市場上也有看到大尾的黑喉被販售,但數量寥寥無幾,大多數魚類都呈現小型化的趨勢,這說明了牠們正面臨著嚴重的過度捕撈壓力。此外,聯合國的估計顯示,全球近90%的魚種都面臨著過度捕撈的威脅,其中超過三成的魚種已無法持續生存。
這一個現象不僅在宜蘭頭城大溪漁港出現,全球都廣泛存在,為了確保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透過加強監管措施、推動漁業管理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等措施,努力減緩過度捕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提倡公眾對於海洋資源的保護意識。
根據台灣漁業署的統計年報數據顯示,近數十年來,台灣沿近海的漁獲總產量從原本的40萬公噸銳減至不到20萬公噸。這一驚人的數字直接影響市場上的魚類供應,面臨無魚危機,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此議題。然而,台灣的海洋保育法一再拖延,長期以來缺乏合理的漁業管理和海洋監測規範,無法有效保護魚群的生態棲息地。
建立水下魚類資料庫,為人工智慧在魚類觀察和保育方面的應用提供新的突破。該系統的目標是在未來覆蓋東北角海域的兩百多種魚類,以自動化分析和紀錄數量,彌補人類在水下觀察的困境。
通過這套系統,研究員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魚類統計和觀察,而是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的方式進行自動運算。該系統甚至能夠即時辨識出魚類的種類,為研究員提供更多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機會。同時,這些數據也可以提供給政府部門,幫助他們了解該區域的保育情況,並評估保育效果的改變。
政府與民間部門正積極攜手合作,致力於實現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在這個目標的推動下,台灣電力公司在林口建立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海洋牧場,運用發電廠的溫排水進行高效養殖。該牧場成功培育出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年產量高達五千條。此外,台東水產試驗所和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在魚種的復育和保種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致力於水產生物的保種工作,已成功繁育出超過四十種水產生物。由於台東夏季的高溫環境對比目魚的生長不利,水試所運用深層海水的低溫特性,成功培育出魚苗,促進了魚種的成長和繁殖。
過去,台灣市場上的石斑魚主要依賴日本和韓國的進口活魚。然而,現今台灣已經開始取得深層海水並運用低溫海水進行石斑魚的養殖推廣。石斑魚作為一種高經濟價值的魚種,供應量有限,市場需求量大,每台斤售價超過千元。台東水產試驗所運用深層海水克服了生長瓶頸,成功培育了石斑魚,成為養殖業的重要推動力量。
台灣水產試驗所 保種與繁殖重要角色
台灣沿海的漁業資源日漸枯竭,這對於台灣珍貴的食魚文化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過度捕撈行為使得未來可能面臨食用魚類短缺的風險。為了確保海洋生態資源的永續發展,台灣必須積極落實海洋保育措施。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