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瑜遠渡重洋到韓國演藝圈發展,中國大陸視頻、電視劇也正在蓬勃發展,而素有亞洲造星工廠之稱的台灣位置在哪裡?在紅遍全亞洲的周杰倫、蔡依林都已屆35歲「高齡」之後,台灣能夠站上國際舞台的下一顆星星又在哪裡?與其羨慕其他各國的發展,許多幕後人物開始回歸本身,努力為台灣演藝圈的各面相把脈,期望能紮根台灣、放眼世界。
過去台灣演藝圈透過唱片業與偶像劇來造星,但隨著成本萎縮,星星造不出來,不再有星星來撐起一片天;又或者是好不容易造出來的星星,卻被其他市場瓜分掉,人才屢被拉走,台灣娛樂產業其實是非常辛苦的。
從劇本紮根 培養編劇人才
以戲劇來說,台劇也曾位居亞洲執牛耳地位,但如今盛況早已被韓劇取代,韓劇成功不只來自於藝人個人魅力,更主要因素是編劇的養成。獨立作業的編劇至少得花6年的訓練與培植,而韓劇的製作費則是台劇的將近5倍,1集1000萬元只是基本成本。
金鐘編劇吳洛纓曾發表文章〈一個編劇之死〉,她在文章中透露自身經歷,邊拍邊播、製作單位隨時改劇本、案子被盜用,或製作人跑了、費用拿不到,都是台灣編劇常面臨的窘況。
相較於韓劇有政府計畫地推動,把戲劇、文創結合,逐漸形成聚落型的產業,台劇其實優勢早已不在,但TVBS節目部總監劉思銘仍直言,「劇本就是核心!如果台劇在每一個環節上,都能做得更細緻、更具深度,我覺得那就是台灣人的機會。」他以鼎泰豐小籠包舉例,鼎泰豐的包子不見得大顆,卻是魔鬼藏在細節裡,皮薄、摺多、有嚼勁,而台灣需要的影劇人才各個都需要具備這樣的天分與才能。
語言仍是優勢 靠創意翻盤
近幾年深耕台劇市場的TVBS,也在戲劇源頭的編劇下功夫,至今已連續3年推出編劇營,希望能引進更多人才為台劇注入新血。劉思銘表示,在廣大華語地區,語言仍是台劇優勢,即使陸劇擅長操作大場面,但台劇則要走向精緻路線,「戲就是人性,我們怎麼挖掘到人性的比較深層面,要於每個角色的立體度跟層面去著墨,這就是故事的創意跟結構。可能我沒辦法比場面,但是我可以比情感的深度跟厚度;我沒有辦法比動畫,可是我有辦法比創意。當在地的人都被感動了,這部劇絕對有機會讓外面的人看見。」
提升自我價值 才能拉近差距
而藝人部分,也有許多經紀公司與製作單位,開始進行再訓練課程,希望他們在進入演藝圈、踏上舞台前都是準備好的狀態。2001年以《流星花園》F4走紅的周渝民為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透露,因為偶像劇一夕成名,雖然賺得人氣、卻無法贏得尊敬,他在拍戲時常常感受到質疑的眼光,他坦言:「為了拉近名氣和實力之間的距離,這段路我走了很久。」
他在拍《痞子英雄》時甚至還曾躲在廁所裡吃便當,只為專心入戲,演技日見精進的他當年輸給同戲的趙又廷,但對許多觀眾而言,他的螢幕形象早已不是剛出道時那位稚嫩的富家公子哥「花澤類」。最後他在2013年以《回家》成功拿下金鐘影帝,也終於一吐當年被質疑的怨氣。
【台灣造星工廠】系列報導請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