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Oppenheimer)和《Barbie芭比》堪稱近期的最熱門的兩大人氣電影,網友的話題熱點除了劇情、卡司陣容、電影畫面和聲光效果以外,也出現了許多延伸討論,其中有關「Oppenheimer」的中文翻譯問題,就在近日成為這部作品的爭議點之一。
「奧本海默」的兩大爭議
電影將「Oppenheimer」翻譯為「奧本海默」,然而這個譯名卻引起一部分人的反彈。原因主要為過往臺灣都是將「Oppenheimer」譯為「歐本海默」,因此許多人無法接受「奧本海默」這個譯名,細究其背後原因,主要的爭議大致有兩點,其一是許多人質疑「奧本海默」是沿用中國譯名,其二為學界一直以來採用的中文譯名都是「歐本海默」。
「奧本海默」是中國譯名?
許多對於《奧本海默》電影中譯版有疑慮的人指出,「奧本海默」其實是中國慣用的譯名,更有許多人提到在觀看電影時於片中發現中國用語,像是「概率」、「愛恩斯坦」等等,以及簡體字「难」,有網友因此質疑這樣的翻譯品質是在助長「統戰統戰」的行為。
粉絲專頁「名為變態的神父」發文透露,有電影翻譯從業人員表示臺灣片商為了節省成本,會直接使用簡體字版本的翻譯,再轉換成繁體字,過程中可能也沒有詳盡檢查臺灣與中國用語的差異,「公司也不是沒有預算請真的非常優秀又有職業道德的翻譯員,但他們會為了便宜行事,就算用簡體翻譯轉換,也沒有認真的在做檢查。」
臺灣學界的通用譯名為「歐本海默」
大家對於「奧本海默」譯名的不認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出於「從小讀到的名字就是『歐本海默』」,像是呱吉(邱威傑)就在臉書發文分享,自己之所以堅持「歐本海默」,就是因為從小讀的文章都是以「歐本海默」為中文譯名,並指出英文的發音「Oppenheimer」其實也比較接近歐本海默,「我不是故意作對,只是習慣使然。」
除了大眾的習慣之外,學界一直以來都是以「歐本海默」為中文譯名,因此《奧本海默》電影上映後,翻譯問題便引起部分學界人士的反彈。在天文學、物理學等專業領域,都是使用「歐本海默」這個譯名,並未出現其他版本,也因此從學界的角度來看,會覺得突然出現的「奧本海默」在翻譯上不夠嚴謹,和通用譯名並不相符。實際查看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辭典,也可以看到只有「歐本海默」一種譯名。
「Oppenheimer」的發音方式差異
電影《奧本海默》的譯名,讓許多習慣使用「歐本海默」的人有所疑慮,背後也牽涉到政治、學術議題的討論。不過回歸到電影作品本身來看,「奧本海默」除了單純的「名字」以外,其實也和主角的「自我認同價值」有所關聯,這個部分主要體現在「Oppenheimer」的發音方式上。
文字工作者向安世在臉書貼文上發表了自己對於「Oppenheimer」譯名的看法,她指出一開始自己也對於「奧本海默」的譯名感到不解,不過電影中的一段劇情讓她理解了將「Oppenheimer」翻譯為「奧本海默」的理由(下文引自向安世貼文):
電影一開始沒多久,就有人問主角:「你的名字是唸『歐[oʊ]本海默』還是『奧[ɑ]本海默』?
主角回答說,這一方面是口音的差異,一方面,不論是「歐本海默」還是「奧本海默」,都無法改變他是猶太人的事實。
向安世認為,過去臺灣譯為「奧本海默」,可能是沒有考量到當時實際口音唸法的差異,因此直接照預設的常見唸法翻譯。向安世指出導演諾蘭應該有考究過發音問題,才會特別在電影中安排這樣的對白,「以電影中其他人物對他名字的唸法,9成以上都以『奧本海默』的唸法來稱呼他,所以電影名稱會這樣命名我覺得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對「Oppenheimer」而言,發音的差異其實牽涉到了自我認同價值觀的問題,電影透過這一段劇情細節來體現角色對於自己的種族、身分及自我存在價值的看法,因此「奧本海默」的譯名,也有可能是出於角色人格特質塑造的考量。
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比較「歐本海默」和「奧本海默」近一個月的探索概念可以發現,網友在討論到「歐本海默」時,會出現較多科學相關主題,像是「核分裂」、「量子力學」、物理學家「海森堡」等等,傳記書籍「美國普羅米修斯」(《美國普羅米修斯:J.伯特.歐本海默的成功與悲劇》)也出現在其中。
而「奧本海默」的探索概念中,則有較多和電影相關的討論主題,像是與其他熱門電影「Barbie芭比」、「不可能的任務」的比較,或是電影採用的拍攝器材「IMAX」攝影機等等。此外,奧本海默在電影中引述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的劇情討論,也出現在探索概念當中。
本文由《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授權提供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