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後,港府一直採取嚴格的社交距離措施,限制人群聚集,以致港人近3年來都無法如常過農曆新年。
如今春節又臨近,但今年港人肯定會過得開心些,因為政府自1月初起基本取消了各種社交距離限制,令社會基本復常,吃年夜飯、串門拜年、逛花市等春節習俗可以正常進行了。
香港是華人社會,歷來過年是大事,更是人生一年之始。也因此,數十年前過新年,每個家庭無論多窮,父母都會為子女買一套新衣裳。
大年初一,小孩都會穿上新衣裳示人。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新一代已經不重視買衣裳過年;也許是社會富裕了,買新衣裳已經不是甚麼奢侈的事,這項習俗也隨著社會變遷而不知不覺消失了。
不過,舊有的一些春節習俗還是承傳了下來,比如在除夕(又稱年三十晚),家長就會提醒孩子,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尤其要洗頭髮,因為踏入年初一,家裡一律禁止洗頭髮,認為此舉不吉利,會「把財富洗去」。
為了一年的吉利,即使年輕人已不在乎這個習俗,但似乎也會有所忌諱。
早年過年的禁忌還有不能掃地,同樣被視為會「掃除富貴」,不吉利。年紀較大的港人,相信不少人曾因此被父母責罵過。
也因此,「洗邋遢」和「大掃除」都應該在除夕之前做完,以迎接新年。
數十年前,小孩過年最愛放鞭炮。不過,香港於1967年發生「左派暴動」後,政府就加強管制炮竹,以致後來完全禁止放鞭炮。
到了今天,「炮竹一聲除舊歲」只成為春聯上的賀語,大街小巷已失去了爆竹聲。
談到已消失的春節習俗,大概30年前,港人仍有「接財神」的習慣。過年時,有人會逐戶敲門,送上寫著「財神」兩字的小紅紙,喻意祝福財源廣進,而各戶大都會給對方紅包。
近10年來,「接財神」習俗已基本消失,只有零星聽到。
早些年,本地家庭為了迎接新年,還會做「煎堆」(芝麻球)、「油角」(油炸餃子)、蘿蔔糕和年糕,寓意吉祥富貴,也可以供小孩及拜年親友食用。
不過,隨著時間和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做「煎堆」和炸「油角」已不復見,大部分家庭只做蘿蔔糕和年糕。
大致而言,香港有些春節習俗已消失,有些仍在,但不少已變質,變得不太傳統,唯一不變的,大概是發紅包和逛花市。
香港小孩過年,最高興莫過於拜年收紅包。在香港,只要是已婚的,就要向未婚者發紅包。上世紀60年代,一般低層家庭的紅包是港幣兩毛錢,時至今日則是20元,漲了99倍。
至於逛花市,不知從何開始,每逢春節前夕,政府都會在港島、新界及九龍設立臨時花市,讓花農集中銷售年花,而市民都會前往購花。
這些花市一般在農曆新年前一週起至年初一凌晨。早年無論做生意的、打工的,都會在花市設立期內前往買花,但以除夕夜最多人,因為一般人習慣吃完團年飯逛花市,感受過年氛圍。
除了政府臨時設立的花市,港人也喜歡到香港最大的花卉集散和零售市場花墟買花過年;每逢春節臨近,這裡都是肩摩轂擊。
在平常時間,花墟主要賣進口花卉,比如玫瑰、洋蘭及百合花等;但在農曆新年,也會銷售桃花、劍蘭、水仙、牡丹和大桔(果類)等本地傳統年花。
近幾年來,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買洋蘭、百合等過年的似乎更多,與40或50年前的景況大相逕庭。
另外,隨著社會轉趨富裕,近10年來,不少港人在農曆新年外遊,他們笑稱是「避年」。實際上,港人一年到晚工作,且工時長,外遊已成為港人減壓的最好方法,而新年假期長,趁此外遊是較佳時機。
歷經3年疫情,今年春節外遊的港人為數不少,這或多或少會影響春節氛圍。(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