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這一次,1996年來兩岸最緊張的時刻,也能從中獲取到不少需要加強的地方,包括台灣在軍事上面的布局與規劃,甚至發展國防自主國家隊的速度,都值得檢討,尤其台灣身處特殊的戰略角色,如果只靠不停的軍購,增厚自己的實力,不管是在成本還是效益上,勢必都無法發揮最高能量。
前海軍艦長呂禮詩:「面對這次的解放軍的演習,我們看到了一些警訊,就是我們的沱江跟塔江艦,這種船噸位太小,而且它的雷達高度不足,僅適合做一種載台,它沒有辦法執行那個遠距離的,或者長時間的偵巡,或者是遇到解放軍這種超過7500噸的驅逐艦的驅離。」
除了水面上的船艦運用,水面下的潛艦也得再加強,看看從2000年阿扁時期開始的「光華八號」,歷經馬英九政府的「潛艦國造」,到現在的「自製防禦潛艦」,逾20年才終於在2021年底,安放首艘艦龍骨,只不過一昧衝刺國防工業,若沒有搭配完整戰術,還是不夠。
前海軍艦長呂禮詩:「如果說我們在釐訂作戰需求的時候,我們依照的都是敵情威脅,那不是說我們想做什麼一廂情願的做,最近的6年來,國防部的思維一直都是左右擺盪,一下要進行所謂的創新不對稱,一下又要做所謂的防空制海反登陸,事實上這兩種發展的路徑,是不同的,做出來的都是一種妥協下的產品。」
地理位置是優勢,但也容易成為弱點,全力發展國防自主國家隊,主要要研發力量為中科院,發包給軍備局或官方色彩濃厚的廠商,包括台船台翔中信造船集團,漢翔航空工業龍德造船等,著眼空中防禦趨勢戰力,國軍也與中科院進行「長征計畫」,開發大型偵查無人機開發,面對加劇的威脅,「超前部署」不能再慢。
高科技工業顧問烏凌翔:「就無人機大家不要想像它,只是在後方有人在操控室裡面在操控而已,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它就要靠無線電來操控,但它本身可能也有AI,但是無論如何,它都是一種電磁裝置,比較能夠可行的做法是用反制,電磁反制的方式,來干擾這無人機,讓它沒有辦法能夠正常工作,甚至於到海上墜落,甚至於被我方引導降落在我們的機場,就變成我們的無人機,我相這不是天方夜譚,因為無人載具是未來軍事科技裡面,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將來不但是無人機,無人船艦,都會到台灣附近來,那這個時候你真的不是用信號彈就能處理的。」
看看烏俄戰爭爆發以來,除了各國援助的武器之外,烏克蘭一系列自製武器,也在戰爭期間展現出,國防自主對維持國家軍事潛力的重要性,台灣本身的處境特殊,在軍事上更需要自立自強。
前雄三飛彈總工程師張誠:「以前我們的劇本,就是速戰速決,那以前我們比較沒有,比較忽視的一件事情,就是這次的封島封鎖作戰,那所以封鎖作戰這件事情,我們一定要全盤考量,很明顯的,反登陸作戰跟防空作戰是重中之重。」
在面對1996年來,最緊繃台海危機的同時,想要加強戒備武裝升級,絕不能是只靠軍購,著實發揮台灣工業硬實力,也能在軍事成果上站穩腳步。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