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對台灣祭出一系列軍事和經濟威脅。多位學者今天表達關注這些「灰色地帶」作為是否將成為常態,以及北京的對台政策是否會出現結構性轉變。
有學者認為,美艦更頻繁進出台海才能挑戰中國藉此次行動形塑的「新常態」。但同時,中美依舊控管風險,在台海情勢升溫之際,華府對北京做出政治和安全的「再保證」(Reassurance),避免情勢失控。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今天舉辦「解析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亞洲行座談會」,與會學者在會中做上述表示。
裴洛西(Nancy Pelosi)3日結束訪台後,共軍隨即在隔天於台灣周邊發動為期3天的大規模軍演。此外,北京還暫停大量台灣食品和農產進口,並拘捕被指從事台獨活動的台人,對台灣形成軍事、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威脅。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今天在會中說,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整體國力提升,北京此次透過經貿、外交、政治甚至網路等多重手段,就是希望對台灣造成安全、經濟和心理上的多重壓力。
他也提到,過去中共的對台政策是軟硬兼施的「兩條腿」:在政治軍事方面強硬,在經濟社會方面放軟。此次事件後,需關注中共對台政策是否會有結構性轉變。
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楊昊也關注本次共軍行動下,台灣可能面臨的中長期挑戰,包括:中國將台灣海峽內海化、中國拒止外力介入台灣事務的事實化,以及對台灣施壓的常態化。
國關中心研究員李瓊莉也關注,未來中國的軍事行動和經濟脅迫等「灰色地帶作為」是否會成為常態,使台灣面臨持續性的威脅。
政大外交系主任盧業中則認為,共軍若將軍事演訓限制在預告的3天內,較能將行動自我合理化為針對「少數台獨份子」,周邊國家可能因此接受中國說法,對台灣而言,這或許較難爭取相關國家的支持。
他表示,即便共軍軍事行動常態化,但若未超出本次劃出的6個區域,其他國家可能較難反對,因此會形成「新常態」。唯有作為印太區域安全持護者的美國,更頻繁以軍艦進出台海,才能挑戰中國所宣稱的「現狀」。
會中有學者提問,本次共軍的軍事行動,是否意味著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將「戰略模糊」政策往「清晰」方向微調的結果,並無法有效「嚇阻」中國?
盧業中對此認為,如果嚇阻的目的是避免爆發戰爭,那拜登政府的政策仍然有效。
他也指出,在台海局勢升溫之際,美中仍力圖控管危機:美國參議院外委會近日暫緩審議「台灣政策法案」,和美軍延後空軍義勇兵3型(Minuteman III)洲際彈道飛彈的例行性試射,即是華府「嚇阻」北京的同時,也在政治和安全上做出「再保證」。(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