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務農的人很容易被貼上社運分子標籤!衝擊點是土地,當中資企業到香港大買房地產炒高了樓價,連帶推高了物價,在極有限的香港本土眼看所有地都快要全部拿來蓋大樓了,香港很多新生代不希望連糧食也全部仰賴大陸進口,香港過去追求的「中環價值」對這一代強調認同的年輕人來說變成「種植香港」4個字,這才是讓他們有安全感的新價值。
土地現在不是建一些比較平價的房屋,而是給地產商,或者是內地來這的中資來炒地。
港大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肖耿:「其實香港開發的地佔整個土地的面積是非常小的。」
業餘農民Jo:「香港不應該全部都拿來蓋樓,應該要有一點本地的作物,一個是經濟發展、一個是保留農地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會選擇農地,因為大陸進口的菜我們不能夠很清晰知道他們的菜是不是安全。」
大陸蔬果的安全性是香港人心頭的大問號,偏偏進口數量又占了全香港超過6成。
業餘農民Jo:「我們廣東話有句說不時不吃,如果不是當季的食物為什麼會出現呢?為什麼冬天會有夏天的瓜上市,這是一種既擔心又不得不吃的掙扎。」
與其憂慮不如動手,Jo是一名業餘農夫,每天上班前會提早2個小時到田裡忙農活,架網子、拉水線,沒有一道工序是輕鬆的,另外她還遵循友善環境的概念不灑農藥,而且土地上會用到的工具,絕大部分靠資源回收物品重新再造。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許寶強:「他透過種植農田改造土壤改造人跟人的關係,他重新想種植一個新的香港人出來,改造所謂的市場交換,不僅僅是一種純粹工具性的,賺錢為目標的同時也互相理解的一個過程。」
種植香港的概念在新界菜園村成為典型代表,但由於跟大陸深圳緊緊相鄰,港府規劃做為打通兩地的高鐵開發地。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許寶強:「你知道香港建一條高鐵它要破壞原生,以前種菜的一些村,包括你今天去的菜園村也是因為起高鐵要把這些人趕走,那一些年輕朋友就跑過去,跟住在那些地方種田的村民合在一起反抗那個高鐵。」
TVBS新聞記者劉惠卿:「為了保留農業耕作土地,曾經引發過一場大規模的抗爭叫做菜園村事件,菜園村現在已經變成高鐵用地,當地的居民就大量搬遷到這個地方來安身立命,不過到現在為止農業耕種以及經濟發展仍然是他們最大的衝擊。」
業餘農民Jo:「最近這幾年政府變相的瘋狂地炒、賣地,將香港樓價炒得很高另外就是每天有150個持單程證從內地來的人,一天有150個,那一年已經有幾萬人來香港住,本身土地就已經比較少,還再有這麼多人來香港住。」
打從心裡感受到生活品質被剝奪,但像Jo這般想法的小農往往會因此被貼上社運分子的標籤。
小農阿芝:「我覺得有一點就是鬥氣吧,不是說沒有選擇或是很窮的人才會去耕田,現在去耕田的只會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想法去耕田的人會越來越多。」
阿芝就是很有想法的小農,選擇種田因為自認對環境保護的責任,不是只有掛在嘴巴說說而已。
小農阿芝:「在城市裏面耕田,其實並沒有跟城市的發展會有衝突的,我覺得可以並存的。」
發展都市農業是阿芝腦袋裡構建的理想香港,早年當地蔬果有70%的自給率,而現在卻是近7成仰賴大陸進口,阿芝希望有那麼一天能回到過去,她試圖想用農業來創業,但這在香港根本是不被看好的發展方向,更何況她還是畢業於全球排名第三的香港大學社工系。
小農阿芝:「家裡的人會反對,他們對農業的想像、對耕田的概念是非常的覺得是低下也沒有社會地位,覺得我這個選擇是很傻的,以前真的會直接跟我說你不用拿菜回來了,因為我們真的不吃,就算我拿回去,可能我一星期以後回去那個菜還是放在那裡。」
堅持理想就會跟父母的傳統觀念對撞,同時她還得承受種出來的菜賣不掉的壓力。
小農阿芝:「我們沒有批發的渠道,所以全部菜都要零售,零售的話市場比較浮動,就很難知道是什麼時候可以賣得了,耕田每個月的收入不一樣,有些收入會比較多、有些真的沒有,或是甚至是虧本的,然後我們平均的話是香港的最低工資不到一半,然後還沒有算那個時間。」
工時長、沒有假期,正值花樣年華堅持全賣給這座農場,然而她辛苦經營的50畝地剛好被夾在新界北與蓮塘口岸,兩大公共工程開發案的重疊地帶。
小農阿芝:「我這邊沒有太大的想法可以耕多久,可能這2、3年吧可能就會要收掉離開,就離開再說吧。」
渴望一個自給自足的都市農業,但對於來自大陸的經濟開發又沒有拒絕的權利,身為香港新世代的年輕人在兩難衝擊下摸索平衡點。
更多優質新聞,都在TVBS新聞APP!立刻下載再賺1200元!活動詳情
◤2024史上最熱一年◢
更新時間:2017/04/21 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