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名媛蔡天鳳生前活躍於個人社交平台上(畫面來源:Abby Choi via Instagram)
香港名媛蔡天鳳命案發生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儘管法院同意重要關係人鄺球一家四口延押到五月二日再審,但是在案情偵辦進度上,似乎遭遇瓶頸,雖然專案小組強調有信心將兇嫌繩之以法,不過犯罪預防學者則認為,當控方向法院申請延押時,就代表檢警在案情關鍵點上的突破,已經遭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
香港警方表示,直到這一刻,鄺氏一家對於檢警的調查都是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不只堅不吐實,有時候還會誤導辦案人員的偵查方向,致使調查非常困難,香港警方更表示,從目前掌握的線索來看,只要能去、能搜的地方,都必須依靠經驗去調查和情報分析再做出判斷,如此一來,不僅耗費龐大的精神和人力,也造成了檢警無謂的時間浪費。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就認為,用「知法犯法」這四個字來形容目前在押的鄺氏一家人身上,或許並不為過,畢竟重要關係人之一的鄺球,曾經有過從警的身分和經驗,而且還任職於位階不低的探長,因此,對警方辦案的手法應該相當熟稔;比如警方在偵訊時可能會採用的「兩難情境」或是「誘導式」詢問方式並不陌生,也因此,要想打開鄺球的心防,可能需要從更深層次的「犯罪心理學」研究,同時配合新科技的「偵防技術」著手,藉以找出關鍵的突破點。
不過這還不是最棘手的問題,關鍵在於香港警方截至目前為止,究竟掌握了多少「直接證據」,足以證明鄺球一家四口就是這起命案的真正兇手。香港西九龍總區刑事部警司鍾雅倫也坦言,儘管在證據及證物的搜索上有點像是大海撈針,但是面對延押期限愈來愈迫近,專案小組等於在跟時間賽跑,畢竟,從目前香港檢警對外公布的資料來看,檢警手上所採集到與案情有直接關係的重要證物,依舊有限,檢警口中所謂的有力證據,無論是物證也好,或者人證也好 大多屬於間接證據,也印證了在偵辦這件案子的過程上,已經陷入到某些困境或者瓶頸。
戴伸峰認為,從合理的狀態下推敲,香港警方有可能在偵辦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難點,儘管在偵查不公開的大原則之下,外界無法完全得知偵查進度,短時間內要達到「水落石出」的可能性恐怕不是很高;尤其在「無罪推斷」的辯論庭上,檢警在線索蒐集和線索偵查上困難之處,恐怕要比外界想像得更為棘手。儘管香港坊間對於這起看似非常非常的單純命案,存在諸多臆測,比如這是豪門恩怨、抑或是蔡天鳳因為炫富引來殺機、甚至認為蔡天鳳因為太過善良,才會跟前夫糾纏不清導致悲劇發生等等,但是這些一般人認為的「危險因子」又怎麼會發展成駭人聽聞的案件?這當中的轉折,也就是加害人採行的「犯罪計畫」才是關鍵所在。
然而這樣的「犯罪計畫」也是媒體報導時必須精準拿捏的尺度所在,畢竟很多細節極有可能成為部分有心人士,試圖用以仿效的風險的來源。當然,學者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畢竟是最讓大眾驚恐的一點,除了有兇嫌的縝密策畫和心狠手辣之外,幾乎毫無破綻的犯罪樣態,已經符合加害者心中「完美犯罪」的案例。
戴教授就解釋了何謂「完美犯罪」的定義:它是一個犯罪學上的一個狀態。既不是一個學理,也不是一個理論,而是從加害者的角度來去思考犯罪所得到的一個結論,也就是說,從加害者的角度來思考,當加害者在犯罪的過程中,如果發覺可以從中取得利益,而且又能降低成本,並且沒有被逮捕的風險;又或是三個條件都能夠配合起來的話,這對犯罪人或是籌畫犯罪的人來講,就是一個完美犯罪的計畫,這樣的一個做法,其實又根基於犯罪的「理性選擇」理論。也就是說如果加害者可以用非常少的成本得到非常大的利益,然後又沒有被抓到的風險,也就是成本加上風險遠遠小於犯罪的利得,就有可能助長人性中醜惡的一面,而這個犯罪就會傾向於在加害者或犯罪人心中形成一種「完美犯罪」的感受。
儘管截至目前為止,蔡天鳳案的偵辦似乎陷入膠著,不過眼尖的香港媒體在鄺氏一家首度出庭時觀察到一些細節,就在鄺氏兄弟離開法庭時,兩人的眼神有過接觸,這樣的眼神交會又代表什麼意思?是在傳遞某種訊息?還是確認彼此在接受偵訊時,並未對內情透露半點口風?答案無從得知,然而這個細節卻很令人毛骨悚然;加上香港一家雜誌更驚爆內幕,指出鄺球被捕後,曾透過律師助理傳達口信給蔡天鳳現任丈夫的父親,希望老爺子能夠幫他們代為支付律師費,這種匪夷所思的作法,不但有違華人世界的常理,也令許多民眾猜測鄺球的動機,是想藉此再搜刮一筆金錢?還是刻意騷擾藉以製造被害人家屬恐慌?甚至有沒有可能在暗示被害人家屬,他握有不利於對方的爆炸性內幕?鄺氏一家人種種匪夷所思的舉動,也讓這起驚悚的名媛命案更加充滿懸疑。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3/06/13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