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美國核子潛艇在南海發生事故,現在查出是撞上未知的海底山。會發生這樣的意外,就是人類對海底的了解實在太少,全球只有20%的海床,完成地圖測繪。新創業者就投入海底地形的探勘,利用無人潛艇探測,要劃出一份屬於海底的地圖。
躍入深不見底的海洋,除了消失在眼前的海豹,幾乎沒有人能知道海底長成什麼樣子。對人類而言,千百年來這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CNN主播 魯可蒂:「海底一直以來都是謎團,人類對火星表面的認識,甚至遠比對海底還要多。」
儘管到了科技發達的21世紀,人類只紀錄了20%的海床起伏。豐富的海洋資源開發,又必須要靠對海底狀況的掌握,因此不少科技人才紛紛搶進相關探測市場。美國一間海洋探測公司,就研發出一款200多公分長的海底無人機,利用聲納、攝影鏡頭加上雷射光,一點一滴的繪製海底地圖。
基岩海底探測公司執行長 迪馬瑞:「很奇怪的是儘管時至今日,我們還是沒有完整的海洋地圖,更別提要了解任何區域的複雜地質,這會影響我們建設關鍵基礎設施的方式。」
建立光纖網路的電纜線,或是預測氣候變遷,都需要對海底有充足的理解。但要讓深海像是陸地一樣,輕鬆掌握所有地理分布,其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基岩海底探測公司執行長 迪馬瑞:「目前所有海底地圖的探勘繪製都靠船隻,需要三十到六十個人力去操作,此外還有資料分析的難題要解決,要理解這麼龐雜的海洋地理資訊,挑揀出其中關鍵的訊息,這個過程大約需要6到12個月。」
迪馬瑞在2020年推出的海底無人潛艇,可以在海中進行探測,並且把數據上傳到雲端。強調整個探測過程,比起傳統方式要快上十倍,對於海洋生態的衝擊,也比以往來得輕微。
基岩海底探測公司執行長 迪馬瑞:「無人潛艇大約是時速2英哩(3.22公里),相當於一個人用很緩慢的速度游泳前進,上面的聲納都限制在20萬赫茲以下,不會影響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聽覺。」
無人潛艇的探測成果,可以用來協助沿海風力發電廠的設置,對於推動再生能源,將有很大的幫助。但無人潛艇最大的缺點,就是一次充電只能行駛96公里,使得探測工作幾乎只能限制在海岸地區。華裔科學家趙䁺的發明,就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Seatrec 海洋探測公司創辦人 趙䁺:「我們可以從海洋中,藉由自然的海洋溫差擷取能源,機器人在水裡游動時就能藉由海水充電,幾乎可以無止盡地延長運作時限。」
目前趙博士的新創公司,已經吸引兩百萬美元的資金,迪馬瑞的無人潛艇,也目擊到八百萬美元的投資額,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大洋地勢圖海床2030計劃總監 菲利普斯:「估計海洋探測需要大約30到50億美元需要的金額非常龐大,幾乎需要的成本規模,就跟火星探測任務差不多。」
儘管所需的資金跟挑戰火星差不多,但專家認為對海床的了解,不但對科學和海洋相關產業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投資報酬率並不低,也期待越來越多企業願意投入海底這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1/11/08 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