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代名詞:東京鐵塔

作者 時報出版

2018/01/02 13:04
▲圖片來源/轉自KKDAY

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聖經》有個巴別塔的故事,當時人類的語言相同,溝通沒有障礙,但人類驕傲、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可以與神平起平坐,想建一座通往天上的塔。

 

上帝生氣了,讓人類說著不同的話,有了語言的隔閡,彼此無法溝通後,就無法再建巴別塔了。

 

建塔一直是人類自信與文明的象徵,即使《聖經》已經訓斥人類的驕傲,但當人類掌握技術文明後,仍對於「塔」有著執著的迷戀。

 

「塔」從平地而起,向天空伸展,通往未知的藍天,象徵著人類科技的勝利,還有對於文明的投射與想像,期待未來會更好。

 

1889年,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完工,當時的設計師艾菲爾認為人類的未來就居住在鋼筋所築的建築當中,所以鋼骨所造的鐵塔是一種對於未來文明的想像,也象徵近代文明的技術高點。此後鐵塔也變成巴黎的象徵,與巴黎的形象無法分離。

 

日本有座仿造艾菲爾鐵塔所蓋的東京鐵塔,這座通向天際的塔是日本技術與文明的成功,代表一個城市從破敗走向復興,同時也是愛情、親情與記憶的投射。

 

完成將近60年的東京鐵塔,走過了一甲子,是東京的地標、是這座巨大城市無法分割的一部分。2005年上映的電影《Always 幸福三丁目》中的地點「夕日町三丁目」雖然不存在,但從電影中可以看到正在建設的東京鐵塔。

 

當時處於二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具體反映了東京當時的景象和社會發展,城市中大多是日式木造平房,窄小巷弄裡,認識的鄰居彼此幫忙,雞犬相聞,人際關係相當緊密。

 

 

電影中,堀北真希所飾演的六子,中學畢業後就從東北的老家來東京工作,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勞工不足,當時有相當多的企業和工廠到鄉村尋找人力資源。

 

日本國產製的汽車也在當時量產,六子就任職於大型汽車工廠。從電影可以看到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一個雖然貧窮,但到處都是希望的時代,只要努力工作,就有可能改變未來。

 

電影的時代是1958年,隔年東京鐵塔竣工。最後一幕,大家看著即將完成的東京鐵塔,充滿著對於未來的希望,也象徵日本戰後的復興。

 

為什麼要蓋東京鐵塔?

 

位於港區芝公園四丁目的東京鐵塔,建設的目的是傳送電視訊號。

 

二次戰後的日本開始製造電視,電視臺都有自己的電波塔,高度大約150公尺左右,但只能傳送半徑70公里左右的距離。

 

因此大東京地區電波塔林立,破壞了景觀,再加上航空安全也受到影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家電視臺共同出資興建東京鐵塔。

 

高度333公尺的東京鐵塔,竣工時是當時「世界第一」高的鐵塔。我們可以回到那個時代想像一下: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東京在戰爭末期遭遇大規模轟炸,連皇居都破損不堪,一般民居難以倖免。

 

13年之後,東京鐵塔完成時,雖然日本已經復原了一陣子,但整個東京幾乎都是平房或低矮的樓房,還看不到超高層的建築,所以東京鐵塔是富士山以外,東京最明顯的地標。

 

「世界第一」是很令人著迷的一個詞彙,當時日本逐漸走出饑荒、貧窮和殘破,走向復興、成長和富裕。

 

國產的電視、冰箱和洗衣機,還有家電和汽車的製作技術都有所突破。在生產這些民生必需品的同時,國民所得也一直增加,讓每戶家庭都可以買進這些東西,享受新技術的發展。

 

昭和33年(1958年)東京鐵塔開始使用,除了有電視訊號的傳送功能,人們也可以登塔俯瞰東京。剛開幕時,排隊要登塔的人潮超過2公里。開幕5年,已經有2千萬人次參觀。

 

(作者/胡川安: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目前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文章散見於雜誌和各大媒體。)

 

>>本文出自《東京歷史迷走》一書

更新時間:2018/01/02 13:04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時報出版

  • 1975年1月創立,陪伴大大小小的讀者走過生命各個歷程。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將「時報出版」打造成華文出版界的領導品牌。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