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狀元直言「家裡要有錢」 惹議!但真心話更殘酷:教育不是為個體

作者 李又宗

2017/06/28 16:29
▲圖片來源/ 澎湃新闻微博

前幾天北京媒體採訪了今年690分的高考狀元,記者問他高分的秘訣是什麼,這名熊同學答得非常誠實——因為父母是外交官。因為父母是高官,所以從小就佔盡各種優勢,而且還說現在高考能有好成績的,大部分都是他這樣的同學,不是高幹子弟、也是富賈人家,農村或是外地的窮苦學生根本沒有這些資源。網友都笑說,同學您真是太誠實了啊,讓愛仇富的網友們一時之間無法攻擊您呢!

其實這樣的殘酷在世界各地都不少見,以日本來說,考上東京大學這樣名校的學生,不少都出生在官商世家,更殘酷的是,東京還有像港區這樣的菁英住區,既使外地人考上好學校,也不代表可以進入真正的「上流階級」。港區人就只能跟港區人結婚生子,外地人充其量只能幫港區人打工,長得再漂亮的女人,也只能當港區男人的小三。

人類很有趣,其實觀看各國歷史,都可以發現每個社會都自然而然產生階級意識。印度有種姓制度、歐洲有貴族制、連中國傳統的文化都有相當嚴重的士大夫文化(仕紳階級)。就算民主化浪潮後,各國憲法強調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資本主義還是沈默地帶我們走向階級之路。

●教育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錢人、中產階級和窮苦人家對教育是完全不同的理念。越有錢的人,越是知道環境的重要性,所以早早就幫小孩規劃了一系列的人生課程,並選擇最好的教育環境,目的有二,首先是培養下一代的接班人,然後讓這些可能成爲接班人的小孩們同處一校,將來生意上互相關照;如果小孩無意接班或不成氣候,也可以讓小孩一輩子忙碌在「才藝」上,這樣小孩就不會來敗家,才藝若發展得好,可以得到世界級的獎項,也算是光耀門楣。

所以你看有錢人家都是從小拼了命的栽培小孩,不只讀名校,從幼稚園起就開始一系列的才藝課程,然後中學後就送到國外訓練,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中產階級沒有那麼多的資源,所以盡可能地讓小孩讀書時保持在「資優班」的領域,然後安排才藝班或是補習班,讓小孩保持水準。以後進入國內職場,最跟以前的資優老同學交流時,大家彼此照應,這也是相同的意思。

偏鄉呢?能吃飽就不錯了!家裡越是窮苦,這些小朋友自幼就要被迫面對家裡生計。也就是說,教育對窮苦人家來說並不是首要選項,第一是溫飽,再來通常是娛樂,最後才是教育。在城鄉差距下,偏鄉擁有的「免費」和「有條件免費」的設施更少,像偏鄉的公共圖書館不但藏書少,有的甚至幾年沒有進新書了,而誠品這種走進去就能隨意閱覽的書店,更是不可能在偏鄉。

●最重要的,是整體教育的「風氣」落差太大。

我國中的時候,讀的是台北私立中學資優班,我們從一進學校,就對「看書」這件事習以為常,上課看教科書,下課還會讀大量課外書,時不時還有朗讀比賽、作文比賽、百科全書比賽要參加。

光是古文觀止這一套書我就有三個版本,原文版、原文註釋版和白話版,在維基百科出現以前,家裡還不知道從哪弄來一整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給我看。有一年暑假,我到台南南化的親戚家住兩個月,每天除了打電動跟打球,我還會到南化鄉的圖書館看書,把一整套「孫叔叔說故事」跟「孫叔叔說鬼故事」都看完了。

那那時間,館內除了館員外只有我一個,沒看到過另外一個年輕人進館看書,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城鄉差距,這還只是在「閱讀」的部分,其他層面就不贅述了。

中國大陸近年來有篇文章,把人分成九等(https://read01.com/mkyK2B.html),總體來說也是分成權貴、中產及平民三個階級,裡頭說得很有道理:「社會階層的固化,是金字塔結構另一個重要的特徵。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裡,個人奮鬥遠遠不如人脈更重要。」

所以真正的教育,重點從來就不是對小孩子的個體發展,而是為他一輩子的人脈佈局,這才是教育的真諦,這才是熊同學的真心話。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6/28 17:14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李又宗

  • 導演、影像工作者。2012年設立牡羊座創藝影像有限公司,並專司於影像製作,創作範圍囊括編劇、導演、動態影像攝錄、剪輯。曾任廣告編劇、大愛電視台節目企劃、後製導演,作品並榮獲紫錐廣告獎首獎、台南39小時影片競賽最佳劇情片等肯定。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