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不是人人的家庭都可愛。致那些原生家庭不快樂的人。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2017/05/12 17:45

小芳是個忙碌的職業婦女,還沒出嫁時,娘家的爸媽就常吵架,小芳時常介入調停,即便嫁人了,只要媽媽和爸爸鬧彆扭,或是媽媽和鄰居、親戚為了什麼事情不開心,就找小芳訴苦,小芳甚至幾次專程回娘家,就是為了要「按耐」想要「離家出走」的媽媽。

這次母親節,小芳跟先生協調要不要回娘家吃飯,先生卻想要趁著假日好好休息,並且享受小家庭時光,先生勸小芳打消回娘家的念頭,小芳為難,覺得不趁著母親節探望最近心情不好的媽媽,自己很不孝順,但是也想到,如果這次回去,媽媽不曉得又要對自己抱怨哪些事情,內心深處對於從小到大擔任媽媽的「情緒垃圾桶」,也感到頗厭煩。

每個家庭都會面臨兩種力量的拉扯,一是獨立與自主,二是親密與歸屬,當一個家庭經歷許多焦慮或壓力的事件,家庭成員的情緒系統可能壓倒認知系統,而做出比較不好的決定。

家庭系統理論學者Bowen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指的是一個人區分情緒和理智的能力,並且能夠決定什麼情況之下需要運用情緒,什麼情況之下應該運用理智。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有清晰的自我,包括有個人的信念和原則,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有清楚的價值觀,能知道如何做判斷;知道那些情緒是自己的,能不受他人情緒影響,因此不太受困於家庭的情緒紛爭。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不特意離群索居,可以享受親密,也可以在和他人接觸之餘,維持自我的完整性。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與家人過度融合、過度緊密、過度親密,容易討好別人,過度尋求他人支持或是過度去支持他人,也可能為了避免紛爭而刻意逃避家庭。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容易因為情緒化,而有「追逐-疏遠」、「反應過度-反應不足」的極端的反應。

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自我分化,有可能在婚姻中得到融合,配偶過度融合所產生的張力會導致衝突或疏離,並可能將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自我分化程度最低的那個孩子,也最容易捲入家中的「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

例如,小芳的媽媽跟爸爸吵架,爸爸開始逃避、疏遠媽媽,媽媽就找身為長女的小芳訴苦,形成較為緊密的「結盟」,小芳不忍原生家庭氣氛緊張,便不由自主地介入協調,想要緩和雙親的衝突,因此形成「三角關係」。

然而,小芳還沒出嫁的妹妹,極度逃避涉入爸媽的情感糾葛,而老是住在男朋友家裡,小芳的妹妹一心想擺脫原生家庭,期盼建立不一樣的婚姻,但長期藉由遠離原生家庭來迴避問題,也可能在未來複製爸媽「追逐-逃避」的情感模式。

相較於過度涉入爸媽之間感情漩渦的小芳,小芳的妹妹以遠離爸媽來尋求距離的美感,疏不知造成情感的疏離與斷截;距離雖有助於思考,但是人際之間的問題無法只透過拉開距離來參透,應透過客觀中立的專業人員,協助分辨到底何者為有意識的計畫,抑或是反射性的抗拒。

每個家庭都要學習在獨立自主和親密歸屬這兩股力量之間求取平衡。小芳後來在專業協助之下,明白自己長久以來過度涉入爸媽之間的情感壓力,並試著對媽媽說出內心的感覺,終於逐漸減輕對娘家的焦慮和罪惡感。

備註:文中案例皆經糊化與角色化處理,非特定當事人,如果您不由自主的對號入座,代表您也感同身受,請尋求合情合理且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或行動方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5/12 18:24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聊聊心理治療所院長,人我之間心理資源整合平台www.bu.com.tw創辦人,喜歡觀察自己和別人,擅於企劃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文章、工作坊,企圖創造更多正向漣漪、互動和連結,希望身心靈健康與平衡的生活落實在人我之間。開了一間不像身心科診所而像Spa會館的店,有空來聊聊。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