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願承認的真相,處處抗漲又總是撻伐黑心食品!

作者 林韋龍

2016/09/02 09:23
▲圖片來源/林韋龍提供

我這次為了一間賣「台灣小吃」的餐廳到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周邊,這裡大概有上百間「文青風格」餐廳,餐食各屬不同氣氛,有的日式料理、韓式、還有各家排隊美食,堪稱是最多元豐富的美食聚落。

台灣小吃要在美食聚落搶佔一席之地,必須要有足夠的深度,或者需要有足夠「銀彈」,這間店在台灣食客眼中,有人認為好吃清爽,但也有批評價格太貴,其實這是兩種不同平行時空,一種比的是風格品質、一種則是比品味價值。

走進店內挑高店面,大面窗光灑落在工作吧台、窗邊的咖啡車、廚房作業台正在炙燒肉片,火焰噴射的聲音與飄散出來的香氣,比店員的招呼聲更加悅耳。我喜歡這間店,但我有預感,我也許會喜歡它的品味、但可能不會喜歡他的價位。

廚房工作檯的蒸籠煙霧,讓它更加夢幻,整體氛圍稍稍打動我的防備,開始出現「也許它值得」的念頭。

我被安排坐在高腳椅區、原木花紋桌面,左手邊正有一人在操作筆電,店面深處有幾桌年輕男女、還有一桌白髮蒼蒼的長者敘舊。

翻開菜單我先看價位,一份套餐數百元尚可負擔,先點選一份經典割包,嘗嘗店家最原始設計的滋味。我向笑容可掬的店員手中取得一杯茶,再獲得一份四分割的小菜拼盤與一碗玉米排骨湯。

可愛的店員說,四分格的小菜要依照順序食用,否則會亂了味覺,如此絮叨的菜餚,通常只會出現在日式料理的餐桌上。他補充解釋,這碟子有機豆腐、香醇胡麻醬、阿里山筊白筍、台灣栽種白木耳、糖心蛋。

份量不多,但能感受到單純的美味。

主食上場,黑糖口味麵包,夾著烤豬肉、還有一小碟炒洋蔥,香氣濃厚。黑糖麵包非常厚實,店員介紹特別嚴選小麥粉製作的麵皮,口感突出,幾口解決手中割包,心情被療癒完,才有心情好好逛他們的官網。

在此之前,我定期光顧的好吃割包,有臨江夜市的店家、公館的排隊名店,價位來說,一份割包從小時候消費水準,45塊、50塊到現在大約55元左右。

有時候付帳時,會發現白底紅字的菜單招牌,價格個位數被貼上比較新的貼紙「5」,如果價格數字整個貼上全新的數字,感覺特別強烈;好比55改成70。總是搭配我錯愕的表情,加上老店員尷尬的微笑,或是它們會嘲笑你,「少年仔,很久沒來了喔~」,整個場面更顯得有張力。

有點不服氣,過一陣子卻又出現在店家,默認漲價的事實。

這次我首次探訪的東區割包店主張以嚴選食材翻轉台灣小吃的平價命運,我才認真省思,如果一昧追求低價,是否食物成本只能越來越低,我們是否只能吃下爛東西。我曾經在食品公司工作過,便利商店上架的真相是,商品的原物料成本必須控制在末端售價的兩成以內,食品公司才可能在買賣過程中盈餘。

也許他們為了牟利,在採購原物料的時候以量制價,壓低成本。

也許他們為了牟利,捨棄品質,壓低原物料進價。

也許他們為了牟利,壓低所有成本,犧牲掉消費者的健康。

總之我離職了,再也不購買前公司的商品。

在光顧完這間割包店之後,我發信息給他們粉絲團,詢問可否碰面採訪。一位叫做Paul的行銷總監回覆得也挺有個性,他的文字大意是,先感謝我願意體驗他們的餐點,然後解釋「台灣小吃」的水準,其實可以做得很有氣質、也能培養出氣氛。

當我們能接受一套訂價三、四百元的美式早餐、漢堡,卻批評台灣一份三百多元的割包,豈不是抹殺台灣人的努力?

他夾帶另一份文案解釋,該品牌的宗旨就是採購本土農產品;他們會在全台灣採購當季食材推出時令食譜,避免中盤商壓縮農夫的生存空間,當台灣農夫有生存空間,就願意耕種更多農作物。產量大、市場大,就能降低生產成本,漸漸出現邊際效應。

「您之前就在餐廳工作嗎?」我問網友Paul。

「不是,我們是透過科技業生產線的思維在思考。」網友Paul回答,但我感覺不出是怎樣的語氣。

「下次若有空,再來品嘗我們最新的環島套餐。」網友Paul這串留言,也許有點溫暖熱情。

「謝謝」

結論,若我們只願意買便宜貨,農民認知到辛勞無法換取等值報酬,他們放下手中鋤頭、荒廢農田,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只會更難。

「台灣小吃」打算掀起的食材革命,也許在下一次低成本引爆的食安危機之後,就能再次被深入討論。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9/02 15:2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林韋龍

  • 專寫真實的故事,想傳達正面力量跟溫暖。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