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大告白】牙齒保健5大錯誤!

作者 時報出版

2016/07/20 10:06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你知道嗎?台灣人平均壽命80歲,但牙齒的壽命卻足足少了20年。牙齒是全身上下最操勞的器官,每天說話、進食、喝水、嚼口香糖、睡覺磨牙都歸它處理它超時工作,卻乏人問津、無人關照。

牙科的診療目的,並非看蛀牙看牙周病,更非拔牙、植牙;應該是幫助患者保有「健康的咬合與咀嚼」功能。大眾對牙齒保健的誤解及迷思,是台灣人齒不與壽齊的主要原因。梁院長以40年來的臨床經驗與實證,解開一般人對口腔保健的錯誤認知,並教你利用「咀嚼」維持口腔健康,無論嘴裡的是真牙還是假牙,都能好好咬到老。

*好好關照你的牙!牙齒保健5大錯誤

1.【缺牙不補】
牙齒那麼多顆,缺一顆應該還好吧?
錯!長期缺牙會造成咬力不均,牙齒可能一顆顆掉光。

2.【矯正拔牙】
牙齒太亂太擠,只能拔牙矯正?
錯!近年不拔牙也可以整牙,而且效果更好更自然。

3.【植牙使用一輩子】
植牙只要植一次就終生不壞?
錯!植牙的使用期限和個人清潔和口腔健康相關,若不好好照顧,植好的牙也會掉。

4.【裝假牙就好】
反正等到牙齒掉光再裝假牙就好?
錯!假牙的咀嚼能力只有真牙的1/4,如口腔狀況又不佳,不善咬的結果就是健康大受影響。

5.【刷牙最重要】
口腔保健就是刷牙刷乾淨?
錯!維持口腔健康,除了清潔,還得保有良好的咀嚼、咬合能力。

執業四十多年來,看過許多缺牙、無牙的患者,包括和自己同齡的病人、同窗老友等,牙齒都一顆顆落下。同學會時,同期班的各科醫師們總會說著哪顆牙是假的、哪顆牙才是真的,因為太忙沒時間好好顧牙齒,就讓人給拔了換顆新的,再不然就是缺著一顆好像也沒什麼大礙,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樣的情況真的那麼正常嗎?

鄰近國家的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民族之一,醫療衛生政策中對於口腔保健、牙齒照顧不遺餘力。厚生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曾經在西元1985年喊出「8020」政策,意思是希望國民到了八十歲時,還能保有20顆牙齒;這個口號雖然簡單,但推動起來卻需要極大的規模,上從中央到地方、城市到鄉村,從立法到執行,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日本對政策細節的注重,舉例來說:幼童著重的是防止蛀牙及排列不整齊;青、壯年人口是注重在牙齒矯正;中年族群則是預防牙周病,尤其是四十至五十歲這個階段是關鍵,若口腔上有任何的問題,一定要及早徹底治療,才能奠下更穩固的根基,讓老年生活有齒有終。

多數台灣人沒有老年時要保有自身牙齒的概念,追根究底,是出在我們未將「全口無牙」視為重大傷殘。更別說許多牙醫師也認為「缺牙再植牙」、「不需要保留真牙」的方法快速又不費功夫,且患者滿意度又高,醫病雙方皆大歡喜!這是一個大警訊,這在在顯示了我們不夠體認和重視全口無牙對病人和國民身心健康傷害的嚴重性,國人尚未養成根本上的齒健保養之道,往往壞一顆就補一顆、不能補就拔一顆、見一顆爛牙就做一顆假牙,最後愈補愈多顆!今日浮現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短期看似高效率的治療,並非長久之計。

自投入牙科專業開始,我始終致力於推廣咬合康復和齒病預防觀念但在台灣牙科臨床專業發展的過程裡,愈來愈偏重「高效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牙醫師被如此教育,就連患者也以「速成」來選擇牙科診所。在這個高效率社會,只要壞了就拔除、換顆新的,都比琢磨再三、耐心修補來得討人喜愛;好比植牙,有時可能不一定符合自身的治療需求,價格貴一點無所謂,只要平日不用花精神維持就好,新牙不見舊牙哭。

做假牙、植牙等先進技術引進後,世人彷彿看到齒界的新希望降臨,人人都去植牙、做假牙,但近幾年門診中卻看到太多植牙失敗,最終仍舊走上全口無牙的案例。少了牙,其實就像人的手腳斷了之後只能裝上義肢,這是不得已的補救措施;說到底,如果能夠事先預防,讓手腳完好健在,這才是上上之策。

本文出自《牙~40年名醫的真心告白》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7/20 10:5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時報出版

  • 1975年1月創立,陪伴大大小小的讀者走過生命各個歷程。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將「時報出版」打造成華文出版界的領導品牌。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