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喝,是看不起我嗎?」──我們要如何消滅「往死裡喝」的低俗酒桌文化

作者 換日線

2018/04/10 17:05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換日線》劉庭安/我所見的世界:劉庭安,1988 年生,實作型的理想主義者。前麥肯錫分析師和 IDEO 大中華區商務主管。現於綠色能源的新創公司打工,希望能用商業和技術改善地球環境。 2017 年獲選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傑出青年。興趣是誤人子弟,在台灣大學、上海東華大學等多個學校當流浪教師。)

 

「你不喝,是看不起我嗎?」

 

「為什麼別人都喝,就你不喝?是不把我當朋友嗎?」

 

「告訴你,你不喝,就是不合群。」

 

「你看那個誰誰誰,酒量多好,你要跟人家多學學。」

 

從小到大,逢年過節的,你想必聽過不少這種話,對吧?

 

說來好笑,這些「酒桌英雄」們可能平常都很愛惜生命,一上了酒桌卻偏要往死裡喝,不但自己不要命,還非強灌別人不可。

 

我們來分析分析,愛灌自己酒,還愛灌別人酒的人,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與動機:

 

首先,酗酒是潛意識裡的發洩和自殘行為

 

很多人說自己的愛好是「品酒」,但他們其實就是「酗酒」而已──品酒和酗酒完全是兩碼子事情。

 

前者會研究不同酒品的產地風味,對每支收藏的酒品如數家珍,並且多數時候淺嘗輒止知所節制,的確是很風雅的愛好;而後者,就只是單純想把自己灌醉而已。

 

我從前當兵的時候,被分發到消防分隊做替代役。我對這些拿生命救人的打火英雄,自然是充滿尊敬。

 

但有一點,我實在受不了──那就是消防隊惡劣的酗酒文化。

 

在服役的時候,我有個「任務」,就是在深夜時穿上便服,幫隊上買酒。買的不是什麼高級酒,就是7-11等超商賣的廉價烈酒。

 

消防隊開始喝酒的時候,通常是凌晨一兩點了,那時比較不會出火警。隊長會把大家叫到小房間裡,一起「開喝」。

 

什麼伏特加、威士忌、紅酒、白酒、啤酒⋯⋯全都混起來胡喝一氣。當然也不講什麼「品酒」,就是拼了命的死灌──灌了吐、吐了再灌。

 

有次剛好遇到三更半夜火警,幾個喝得醉醺醺的隊員,就這樣開著消防車出去救火救人。但我真的很為火場的受災戶擔心,也怕學長們開著開著還沒到,就出車禍了。

 

我一直很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平常時候人都挺好的,但上了酒桌就完全換了個人?做這種高危險的工作已經夠玩命了,幹嘛還要用酒精,消耗珍貴且脆弱的生命呢?

 

直到看到了一篇講「抽菸和階級」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使用成癮性物質來發洩情緒,是人類在高壓環境下的正常反應。

 

英國反菸組織Ash聯合倫敦大學,在幾年前分析了抽菸和階級的關係,得出的結論是:「你越窮,越有可能慣性吸菸」。

 

研究指出,在英國最貧困的地區,52% 的人吸菸,而富裕地區的吸菸者,不到 12% 。在英國的白領階級中,有 17% 的男性和 14% 的女性抽菸;而藍領階級中的吸菸者分別是 31% 和 28% ,都是前者的一倍。

 

針對這個研究結果,時任英國工黨政府衛生大臣的John Reid表示:「處於社會經濟底層的人們,生活樂趣寥寥無幾,吸菸是其中之一。」這句話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但可能也指出了悲哀的真相。

 

毒品濫用,也常是基於一樣的心態:越戰期間根據美國國防部統計,美軍有近2成的士兵,因為思鄉、高壓、階級壓迫、死亡威脅等種種原因,染上毒癮。

 

這也使得許多美國民眾,擔心這群士兵回國後會淪為一群「毒蟲」──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些士兵回國後,因為有了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回復了正常的社會關係,有95%自動把毒癮給戒了。

 

從毒品和香菸的例子告訴我們,人們倚賴成癮物質(包括香菸、酒精、毒品⋯⋯等)時,常常是處於極端的壓力、孤獨、貧窮的情況。而當情況獲得改善後,對於成癮物的依賴也容易降低。

 

活在痛苦和壓力中的人們,往往會通過成癮性物質來獲得短暫的快慰:他們不是不知道抽菸、喝酒、吸毒是有害身體的──事實上,他們很可能明知這點,仍然故意去做。

 

「既然此生已沒什麼希望,不如趕緊結束吧!」習慣性的酗酒,往往是生活痛苦的人在潛意識裡,想要儘快結束自己生命的自殘行為。

 

說來挺可悲,但也挺現實的。個人經驗中,我在受過良好教育、富裕家庭出身、生活快樂的人們身上,的確相對較少看到濫用成癮物質的行為。

 

上面這段,並非要歧視飲酒、吸菸、吸毒的人,更不是在歧視社會中的弱勢階級──但我們必須認知到一個事實:生存壓力的確很容易造成人們「成癮」。

 

面對這樣的人,我們無需用苛責、歧視的態度;但反過來說,我們也無需自願陷入這種狀況。

 

 

而灌人喝酒,本質上是一種宣示權力的行為,而且是很低層次的那種

 

在酒桌上,我們常常會聽到:「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就是不把我當朋友」這種話。同樣的邏輯,也適用在「你不抽菸、大麻、用毒品⋯⋯就是不把我當兄弟」上。

 

但其實我們若仔細去分析,會覺得這種看似「豪氣」的話,背後心態頗值得玩味:我不喝,你就不把我當朋友。那你逼我喝,逼我傷害自己的身體,就是把我當朋友了嗎?

 

「友誼」應該是建立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或至少在利益上互利互惠的基礎之上。這跟我陪你喝多少酒,又有什麼關係?而你用逼我喝酒來證明我們的交情,那是你先看不起你自己。那我看不起你,又有什麼錯呢?

 

其實,對於灌別人酒的人來說,在心理層面上,他是在利用「強迫別人傷害自己的身體」,以建立「等級秩序」──無論是灌酒,或是接受別人灌酒,都是上位者施展權威、下位者表示服從的方式。

 

無論是在人類社會或是動物世界,階級都是無所不在的。而階級和權力是需要靠某種儀式去確立和傳達的,這些都不假。但是「灌酒」這種展示階級的方式,其實是非常原始,非常動物性的行為。

 

大家有看過狗在主人面前翻過身來,露出肚皮讓主人撫摸嗎?其實腹部是狗身上最脆弱的地方,翻過身來露出腹部,這就是藉由「讓上位者可以輕易傷害自己」,來表示服從。

 

我們人類作為高智商、有理性的生物,已經比狗不知道進化多少了,為什麼還要用如此原始的方式來展示權力等級呢?你的談吐、知識、儀表、文化,難道不足夠嗎?

 

說實話。通常越是「真正」社會地位高、經濟實力強、受過良好教育、有素養的人,越是不會有灌別人酒這種行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需要用灌酒來展現自己的優越感。

 

反過來說,只能夠靠灌別人喝酒,才能夠建立自信心和優越感的人,估計內心都有很強大的自卑感在作祟。至於那種男上司要女下屬敬酒、陪酒的騷擾,心態就更加可鄙了。

 

打破「往死裡喝」的酒桌文化,從年輕人開始

 

都說社會是個大染缸,在裡頭浸淫許久的老一輩,要他們改正心態,已經很困難了。但是打破惡劣的酒桌文化,我們年輕人還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認知到「酗酒」和「愛灌人酒」都是非常低俗的行為。

 

再次強調一下,我們不是歧視生存環境惡劣,必須倚賴酒精來發洩情緒的弱勢族群。這些人很需要被理解,也值得同情,然而,我們必須正視的是:「好酒貪杯」確實不是什麼太高雅的標籤。

 

你要是能像古代李白一樣,斗酒詩百篇,得酒詩自成,那我也沒話說。但現在絕多數人喝酒,出口成文是沒有的,嘔吐物倒是噴了一堆。這個畫面想像起來,不但不風雅,還很噁心。

 

同樣的,在酒桌上逞兇鬥狠,不會有人覺得你了不起,相反,只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沒文化、沒教養而已。

 

對低俗酒桌文化感到羞恥,是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其次,我們要停止以「酒量好」、「有酒膽」為讚美詞。

 

什麼是「酒量好」、「酒膽好」呢?其實就是在看「誰摧殘自己身體的決心」比較狠而已。

 

仔細想想,這種「讚美」,其實是件非常荒謬的事情:真的要比膽量的話,何不比看誰吞釘子吞的多,然後看誰胃出血比較少?或是大家拿把刀扎自己的腿上,看誰先忍不住叫救護車?

 

你聽了可能覺得好笑,但比拼酒量,本質上就是這種行為。這跟十幾歲的幫派少年逞兇鬥狠,並沒有什麼差別。

 

下次聽到成年人吹噓自己「酒量好」、「海量」的時候,你就白他一眼吧!又不是青少年了,這有什麼好吹噓的。

 

最後,疏遠愛勸酒的人。剛剛說到,喜歡用灌別人酒來建立優越感的人,估計內心都有很強大的自卑感。而這樣的人,往往層次不高,遠離他們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吧:我剛來上海的時候,遇到過一群老台灣人。

 

這些所謂的「老台商」,總是喜歡把新來的年輕人拉在一塊,美其名約「迎新」,其實只是想倚老賣老,把人灌得半死不活(尤其是年輕女生),來滿足自己彰顯權力的慾望。

 

我剛來上海時,人生地不熟的,也深怕得罪這些老鄉,還去了幾次這樣的聚會──但後來我弄明白了,跟這些人斷絕關係,完全不會怎樣,一樣活得好好的。

 

為什麼我們不敢拒絕別人勸酒?其實常是因為擔心對方有權力報復你。但這真的是多慮了,真正有實力的人,自己建功立業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浪費在報復你身上;而小心眼的人,又有多大的本事能爬到高位?

 

對於愛勸酒的長輩跟同輩,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跟他們斷絕關係。我們實在沒必要夠過傷害自己的身體來滿足他們。

 

久而久之,他們知道自己這樣招人厭,自然就會收斂了。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請勿酒駕

 

關聯閱讀

 

日本酒場的繁文縟節

你不健康,是誰的錯?──談談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更新時間:2018/04/10 17:1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