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客家日 台日韓一家親?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8/03/07 15:36
行政院長賴清德期盼台東客家學堂能扮演客家文化傳承角色。資料照片

今天逢農曆的正月二十,是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天穿日」(tienˊconˊngidˋ),而台灣的客家委員會也將這天訂為「全國客家日」。

 

古代傳說女媧補天降神蹟,客家人為感念女媧相助,而特別以這個節慶為念。

 

因此,傳統上通常會準備甜粄(年糕)來祭祀女媧娘娘;若當天有客來訪,就要炸年糕請客人吃,因為煎炸過的甜粄,極富黏性,寓意著女媧補天用的五色石,也稱做「補天穿」。

 

除此之外,「天穿日」一到,勤奮的客家人便會稍微放鬆,放自己一天假,也讓大地休養生息,客家諺語說:「天穿毋聊做到死,天穿毋聊苦到死,有做嘸做,聊到天穿過」

 

若從現代環保概念來看,就是適度的給予大自然修補的時間,可見,老祖先的智慧們,早就看出永續發展的大格局了。

 

當然,也有老一輩的長者認為這一天會下雨,所以才有這天不耕作的習俗,才衍伸出天穿日唱山歌,新竹縣竹東鎮亦舉辦數十屆的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一屆比一屆盛大,讓客家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說起客家人,就應該來談談台灣客家人的源起,到底客家人從何而來呢?

 

過去對於客家人的起源,總被認為是來自漢土中原,這樣的說法不見得完全錯誤,但也不是百分百正確,怎麼說呢?傳統的漢人社群習慣以漢族中心主義為立論基礎,去思考自身族群的初始狀態,實際上,這也許有違歷史的事實。

 

根據學者江運貴的研究指出,客家人和韓國的朝鮮族,或日本的彌生人較為接近,屬於單一的蒙古人種,與蒙古人種通古斯之脈同族,是匈奴族的遠親。

 

不只如此,客家人、彌生人與朝鮮人甚至極有可能在兩千多年前皆來自相同的族群,後因遷徙的途徑不同而進入不同區域

 

大約在2500年到3000年前,客家人的祖先從中亞北部開始遊牧,經過中國西北部的新疆、蒙古南部,然後遷徙到華北,以黃河下游為集散地。

 

一個民族在經過移動之後的定居,必會產生地域性的土着化質變,於是客家人與華夏文化的同化,發展出今天的客語,並逐漸轉型成農業民族。

 

而最早來到台灣的客家人呢?按史料的記載,荷蘭人統治南台灣期間,與原住民或漢人移工的溝通,須透過多層翻譯,而這個工作多由客家人出任,不過這些數目相當少,不構成移民的條件。

 

若是以大規模的客家移民渡台,則是屬鄭氏時期為先。鄭成功的護衛後鎮劉國軒,是福建省汀州長汀縣人,而長汀縣本是客家籍為眾的地區,劉國軒的子弟兵多為同鄉,這批客家籍的軍人就這麼跟著大批來台了。

 

不料,鄭氏王朝後來被大清帝國所滅,這批鄭氏客家軍多被清廷遣送回原鄉,但仍有少部份人坐落於「六堆」(今高屏一帶),可說是今日六堆客民的開台祖。

 

隨後,康熙來了,清朝併吞台灣後實施「渡台禁令」,其中第三條明文規定「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臺。」

 

因為粵東人屢次幫助鄭軍對抗清軍,所以一般會認為此令造成台灣的客家人在人數上不及閩南人,雖然此一說法有某種程度上的質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而清代來台後的客家人,又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進行「島內移民」,從一開始的高雄屏東一帶,又持續流轉到了花蓮台東,還有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形成今日大家印象中的台灣客家範圍。

 

行文至此,或許讀者們多少有客家血統,希望在「全國客家日」的這天,理解一下關於台灣客家的故事與傳統文化,才能思考台灣客家的未來該從哪裡去。


參考資料:
滿清的禁止移民政策(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39.htm)
江運貴,《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1996。
李筱峰,《台灣史101問》,台北:玉山社,2013。

更新時間:2018/03/07 15:3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