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錯聽孩子說話,他會慢慢失去自信
「用心聆聽孩子說話」比用建議或責罵的方式,更能成為孩子的支柱,讓孩子成長。
每當我強調聆聽孩子的話有多麼重要時,許多家長都會表示「我每天都在聽孩子說話」。然而,就算父母覺得自己在「聽」,孩子卻不見得這麼想。以下是一些常見例子:
●錯誤一 父母只聽自己想聽的話
你是否沒有聽孩子真正想說的話,而是只關心「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呢? 例如當孩子提到他最近熱衷的電玩遊戲時:
「不用說這個了,說說學校發生什麼事吧 」
「那不重要啦! 補習班新來的老師怎麼樣 」
家長總是這樣打斷孩子的話。「我家的孩子什麼都不肯告訴我。」會這麼說的家長,通常都屬於這種類型。其實,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說,而是家長對於孩子不說「父母想知道的事」這點感到不滿。
孩子:「我今天在學校數地上的水灘,結果有32個。然後⋯⋯」
家長:「噢,這樣啊。那老師今天有出功課嗎 已經寫完了嗎?」
孩子:「嗯,寫完了。然後⋯⋯」
家長:「明天有工藝課對吧 要帶去學校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嗎?」
孩子:「還沒⋯⋯」
家長:「那怎麼行 老師說要帶什麼?」
就像這樣,父母並不是在「聽」孩子說話,也不是在享受親子對話的樂趣,而是打斷孩子的話,開始進行「確認」。
孩子一直遭到父母這樣的對待,久而久之,他便覺得「我的事似乎微不足道」、「我不值得爸媽關心」。孩子明明希望父母能「聽我說話」,可是卻無法提出自己的主張,因此慢慢喪失自信。
●錯誤二 雖然有回應,但根本沒有聽進去
當孩子努力表達想法時,有些家長連孩子的臉都不看,只是隨便「嗯、嗯」虛應一番,這種狀況大部分出現在家長較為忙碌的時候。有時家長自以為在聽孩子說話,但孩子仍會很敏感的察覺到爸媽「心不在焉,根本沒有聽進去」。
於是不知不覺中,孩子想說的話,只說一半就結束;有時甚至孩子已經去做別的事情了,家長都沒有發現。
孩子:「小舞買了新的鉛筆盒喔,超可愛的!」
家長:「哇,這樣啊。」(折衣服的手並沒有停下)
孩子:「像這種形狀,上面有卡通圖⋯⋯」(比手畫腳)
家長:「嗯,小舞的東西都很可愛呢!」(沒看孩子的動作,也不看孩子的表情)
像這種心不在焉,或是根本沒有眼神接觸的聆聽,是一種表示自己「對話題沒興趣」的態度,可能導致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進而對父母失去信任。
●錯誤三 總是不知不覺搶了孩子的話
孩子說話時,偶爾會找不到適當的措辭或是不得要領。
這時,有不少家長會說:「你要講的應該是這個吧!」、「你想說的是這個嗎?」立刻修正孩子的用詞,或是把孩子想說的話先說出來,這就是「搶孩子的話」。
也許是因為家長大概能推知事情的結論,所以沒耐心聽到最後。有些家長會插嘴回應:「你想說的是這個吧!」不讓孩子說完,就搶先一步結束對話。
孩子:「因為教練叫我們這樣做,我們才做的,可是我們其實不是⋯⋯」
家長:「你想告訴教練,並不是全隊都贊成那種做法,卻說不出口,對吧!」
孩子:「我覺得還有其他比傳球更好的方法⋯⋯」
家長:「也就是攻擊型的隊伍,對吧 這樣就可以讓其他同學發揮他們的優勢了,對吧!」
孩子:「⋯⋯」
這種情況下,孩子並不會覺得自己表達了想法。即使家長的推測是出於好意,但是對孩子而言,這樣並無法得到「完整傳達自己想法」的感覺,同時也會在不舒坦的狀態下,結束對話。
就算孩子的表達不夠完美、措辭太幼稚,讓孩子試著「用自己的話去表達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錯誤四 明明是在聽孩子說話,卻不知不覺變成「說教」
有些父母總是不認真聽孩子說話,並且在孩子說到一半的時候,不自覺開始說教:
「不是那樣吧!你為什麼要做那種事呢?你這孩子啊⋯⋯」
「我覺得你那樣做不對喔!你應該要⋯⋯」
他們就這樣像機關槍似的對孩子念個不停,甚至沒注意到,正在說話的孩子忽然安靜下來,低下了頭,不發一語。這時候,父母的立場再也不是聽孩子說話,而是變成了「對孩子說話」。
孩子:「星期三的課好可怕喔!數學課接下來是兩個小時的英文課,我的腦筋怎麼跟得上啊!」
家長:「你不可以這樣想,不要一直在那邊抱怨跟不上進度,而是要做好跟得上的準備呀!」
孩子:「可是⋯⋯」
家長:「你這孩子,每次都要到最後一刻才做事,既然知道這樣很累,就應該提早準備。你昨天也⋯⋯」
孩子:「好啦好啦⋯⋯反正我就是很沒用⋯⋯」
倘若孩子一開口說話,就立刻遭到責罵、批評,或是因為跟這個話題無關的事情而被罵,孩子就再也不想說話了。父母就算只是想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也會讓孩子覺得自身遭到否定。
●父母不斷「假聽」,孩子無法獲得被聆聽的滿足
「我好像總是不自覺這樣做耶。」
「這些好像是在說我。」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這種感覺,上述例子都是所謂的「假聽」,也就是說,自以為在聽孩子說話,實際上,卻沒有用心傾聽,這樣並不是真正的傾聽。只會「假聽」的父母,無法讓孩子獲得「被聆聽」的滿足。
進行親子諮商時,很多家長會一邊嘆氣一邊跟我說:
「孩子都不跟我說話。」
「上了國中以後,只會回答嗯或沒有。」
「除了吃飯時間,他都關在房間裡,不讓我看到他。」
導致這種親子關係的原因之一,會不會就是上述的「假聽」呢?
當家長不斷的反覆假聽,孩子的心中就會產生一種「放棄」的情緒,覺得「有講跟沒講一樣」、「不管對父母說什麼都沒用」。如果情況更嚴重,孩子甚至會覺得「要是說了什麼,內心就會受傷,所以什麼都不想說」,將自己的心完全封閉起來。
有些家長會理所當然的這麼認為:進入青春期之後,話變少是正常的,這是孩子成長的證據。但是事實上,孩子不管到了幾歲,都會希望父母能認真「聽自己說話、理解自己的心情」。因此,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就不再和父母說話,甚至連見面都不願意,問題應該出在造成這種關係的父母身上。「傾聽」的精髓,在於把「我希望你這麼做」的想法束之高閣。
●把意見想法拋在腦後,先重視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難得願意說話,如果父母只是「假聽」,便無法將孩子的話聽進去。「認真傾聽」最重要的,就是真心並仔細的抱著完全相信的態度。我們必須先把自己的想法、意見、判斷等拋在腦後,以空白的狀態去聽孩子說話。
傾聽的第一步,就是「讓心變得透明」──這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創立的心理諮商手法,名稱為「個案中心治療」。
此方法最大的特徵,就是非常重視對個案(接受諮商的人)的無條件肯定與同理心,諮商師不會給予任何建議、指示或進行分析。羅傑斯在教學時強調,諮商時,諮商師必須「讓心變得透明」。
如果對方的心是藍色的,而我們的心卻是紅色的,那麼雙方混合之後,就會變成另一種顏色;想要確實感受對方的心,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的心變得透明。
這種心理治療方法正是傾聽的基礎,我的立場也一樣,我認為聽話者應該把對說話者的同理心放在第一順位,不進行分析、給予建議或批判。
因為只要說話者抱有一點點這樣的想法,你的同理心就會出現「縫隙」。我們必須盡量拋開說話者本身的看法,只優先重視對方的情緒。
(作者/松本文男:生於長野縣佐久市。1947年京都大學理學院畢業。1953年東京大學醫學院博士課程修畢。芝加哥大學博士課程修畢。曾任長野縣教育委員會教育中心諮商室長、長野縣立高中校長,1983年起的20年間,擔任長野大學教授、郵政省專任諮商師。)
>>本文出自《爸媽,可以安靜聽我說嗎:用資深心理諮商師的「傾聽技巧」,當下轉換孩子的情緒、激發成長動力!》一書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人氣點閱榜
12強/台灣奪冠!他搭高鐵「請全車廂喝飲料」 身分曝光超大咖
2024/11/25 13:31 12強/林昱珉被問「日本有賣檳榔」變臉!秒甩頭走人 記者道歉了
2024/11/26 09:03 12強/「台灣是日本未來強力競爭對手」 松坂大輔點名這3球員:印象深刻
2024/11/25 11:01 小7開出5張千萬統一發票獎!買咖啡就中1千萬 中獎門市一次看
2024/11/25 16:38 台中人注意!自來水大工程開挖 「這交通要道路段」封30天
2024/11/25 20:43 12強/日本連霸夢碎!台灣封王 大谷翔平「祝賀中華隊奪冠」
2024/11/25 07:21 12強/陳傑憲罕動怒!霸氣「猛護妻兒」 免稅店黃衣大軍硬擠
2024/11/26 08:19 大雪將至!民俗專家曝「1禁忌」別犯:帶衰到明年運勢
2024/11/25 22:54 12強/陳傑憲球場1舉動驚呆日媒 讚「台灣隊長」深植日式禮儀
2024/11/22 12:09 雞蛋要放冰箱嗎?北農解答「正確保存方式」:千萬別放蛋架
2024/11/25 21:41 誣指滾床單女角是張淑娟 周玉蔻、蔡玉真「舌頭殺人」要坐牢
2024/11/26 10:57 12強/中華隊奪勝不忘「一舉動」 日網感動嗨喊:最棒對手
2024/11/25 09:45 不值得再訪!1景點被點名「全台最無聊」 一票轟:浪費錢蓋的
2024/11/25 18:11 【陳啟昱逃亡內幕1】沉迷地下「球版」欠天價賭債 陳啟昱掏空台鹽補不了黑洞
2024/11/26 08:38 又再找老婆的辣個男人!陳傑憲返台球迷瘋狂
2024/11/25 23:51 12強/亂入合照掀黃巾之亂!采盟免稅店被罵翻 急關臉書粉專
2024/11/26 09:28 天氣/下週不是最冷!「0度線罩台北」時間曝 專家:恐成寒流
2024/11/23 17:35 賈永婕台日大戰脫了!11年前「桃紅比基尼」熱血應援:哪來的勇氣
2024/11/24 12:29 12強/婉拒日方提議!曾總「奪冠拒灑香檳」:東蛋屬於日職
2024/11/25 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