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照我的填,就不付學費!」考完試,才是親子角力的開始?心理師這樣說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2017/06/22 08:55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大學指考將於七月登場,考完之後就邁入志願選填的程序,曾聽聞子女的志趣和家長大相逕庭,家長便威脅「不照我的意思填,就不付學費和生活費」,讓子女不得不就範。連縱火燒死家人的啃老中年男子,也抱怨念書時不能隨興趣填志願,可見選填志願常是親子關係糾結與角力的戰場。

我先前到高中校園演講,學校輔導主任提到,父母在孩子還就讀高一、高二時,就對選填志願感到焦慮,我回應「時間近了再來煩惱不就好了?」

輔導主任說,他也是這麼對家長說的,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還是會緊張不已。

先前登上社會新聞版面的林同學,原本考上南部國立大學,父母不滿意之下再考上高雄醫大,父母擔心他沉迷電玩,離家太遠而要求再重考,今年三月親子衝突終於爆發,林同學被起訴,日前開庭,父子淚眼相對,悲愴和解。

有時這種親子問題不那麼外顯,日前筆者參加廣播節目討論相關議題,call-in進節目的家長或長輩,一個比一個開明,讓我這個專家來賓想要「聞聲救苦」都沒機會,但是他們私底下是否也這麼言行一致,就不得而知。

孩子在選填志願時,是否參考父母的期待,也關乎親子平時的溝通型態和關係品質。

想想看,平時孩子遇到問題時,主動找你討論的比例高嗎?是什麼影響你們之間討論問題的次數和品質呢?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也總是以權威、說教、我說了算…這些態度和方式來面對孩子選填志願這件事情,孩子只好以叛逆來因應了。

在討論選填志願這一件事情,家長有沒有注意到,是自己說的話多,還是孩子說的話比較多?父母是家庭中較有權勢和握有資源的一方,當他們覺得「兒子聽老子」是理所當然,也對子女委屈、不滿的情緒沒有感知的時候,當然不覺得選填志願引發的親子衝突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自然也不覺得需要尋求建議來調整自己。

孩子漸長,也該學習獨立自主,選填志願讓孩子培養生涯規劃與決策的能力,父母陪伴探索,從旁協助和支持,可讓孩子練習解決問題和自我承擔。

現今的網路資源豐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蒐集相關資訊,瞭解各校系特色,和學長姊聊聊在大學的求學心得;孩子的想法要能夠充分表達,父母也可提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讓孩子感受父母是支持自己的。

父母強力干涉志願的背後,可能是想讓孩子承襲自己的未竟之志,將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並不公平。當初我的父母認為就讀護專很棒,因為將來可以當護士並且嫁給醫生,後來證明我「志不在此」,我堅持自己夢想的道路,插大轉唸心理學系去了。

父母用價值觀影響子女是親職教養的一部分,但不要因此「只看見自己內在的投射而看不見小孩」,好好去認識小孩的興趣、特質、能力和價值觀,放手讓孩子去實現自我。

生涯發展是一個發現自我的歷程,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些什麼樣的事、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可能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歷程,甚至進入職場之後,會發掘更多學校沒教的事情,還需要在職進修、多方摸索。

希望年輕學子能保持對環境、對世界的熱情和好奇,從發揮所長來建立對自己的信任,和對他人的責任感,父母能給的,我想是瞭解、欣賞與支持,以及適時適量的協助,這就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禮物。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6/21 15:4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聊聊心理治療所院長,人我之間心理資源整合平台www.bu.com.tw創辦人,喜歡觀察自己和別人,擅於企劃有助於身心健康的文章、工作坊,企圖創造更多正向漣漪、互動和連結,希望身心靈健康與平衡的生活落實在人我之間。開了一間不像身心科診所而像Spa會館的店,有空來聊聊。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