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人不結婚?

作者 維京人酒吧 Viking Bar

2016/09/14 18:20
▲TVBS/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鄭卉雯: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四年級,現為維京人酒吧總編輯。曾任壹電視新媒體部門剪接、輔大之聲節目部廣製組成員、維京人酒吧品牌消費版作者與編輯。獲得第13屆新傳獎「最佳廣播新聞報導獎」和「最佳平面新聞評論獎」。)

柯文哲曾表示:「台灣30歲以上的女性有30%沒有結婚,這是國家危機。」認為未婚人口在老年時會對社會福利造成壓力,但是柯文哲在談到未婚問題時,第一時間只點名女性而未提及男性,透露出婚姻即女性價值與責任的傳統思維。而柯文哲的「外籍新娘進口說」,撇除用詞不恰當外,其實也點出了新移民女性逐漸取代台灣女性進入傳統婚姻的現象。

近年來,不婚、少子化、新移民成為台灣重要的社會議題,許多人因為大環境普遍低薪等經濟因素,選擇不婚或不生,更別提同性戀者因為現今法律還未允許同性婚姻,而無法選擇進入婚姻與否。本文接下來要探討在台灣社會中,女性越來越不願意結婚的原因。

在台灣傳統社會中,大眾所認定的婚姻為嫁娶婚,嫁娶婚是在父權體制(patriarchy)中,以男性為主要傳宗接代角色的婚姻制度。我們是不是常常聽到這類關於婚姻的說法?「女方嫁『出去』給男方、男方把女方娶『進來』」,甚至是大眾認為浪漫的求婚詞:「妳願不願意嫁『給我』?」,顯示在嫁娶婚中,婚姻對於男方家是一種得到,對於女方家是一種失去,女性在婚姻中居於從屬地位的情形。

雖然婚姻生活要怎麼實行並非由法律所規範,但嫁娶觀念仍深植人心,無形中對女性造成壓迫。

早期因為認為女性遲早會「嫁出去」,女性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資源往往較少,在職場上則會面臨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或是同工不同酬的困境。因為教育與經濟的雙重弱勢,只好進入傳統婚姻依賴男性得以生存,幸運的受老公疼愛幸福美滿;但也有人長期遭受家暴,卻因經濟不獨立,不敢離婚而選擇忍氣吞聲。

所謂「嫁得好不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幸福就交給你了」這類的話語,都顯示出在傳統婚姻中,女性的命運與幸福交由男性來決定,然而,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幸福,不能自己決定嗎?

時代變遷,接受高等教育及能夠經濟自主的女性越來越多,教育使她們擁有性別意識,經濟自主使她們能養活自己,她們根本無須進入傳統婚姻讓自己面對種種的壓迫及不平等。

在女性的性別意識進步時,部分男性仍停留在傳統婚姻的舊思維:孩子必須要從父姓、女方必須與自己父母同住、女方婚後最好不要工作好好照顧家庭,職業婦女必須值第二班(the second shift),下班後仍得包辦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因此,畏懼被傳統婚姻收編,成為現代女性不願結婚的原因之一。

我認為,「缺乏性別意識」才是真正的國家危機。從女性為了迎合男性凝視(male gaze),不斷規訓自己的身體,到最近PTT流行的歧視用語「三寶」(意指女人、老人、老女人),或是嫁娶婚的習俗(聘金、潑水等),都顯示出台灣的性別意識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父權壓迫女性也壓迫男性,男性被教導要具有陽剛氣質,被迫表現堅強,讓男性在傳統婚姻中承受了較大的經濟責任與壓力。無論男女,都應該不只是「知道」性別意識,若性別意識沒有成為像是「自由」、「平等」等普世價值那般自然的存在的話,性別間的壓迫與不平等將會一直發生。

當女性能夠獲得更多的尊重、權力、自由時,或許會更願意進入婚姻,同時,也要學會承擔過去不被期待的責任與義務。婚姻應該是雙方各自在原生家庭之外,建立關係平等的家庭,以愛為基礎,去共同負責。如果可以,請不要對女人說「妳要不要『嫁』給我」,或許可以說「我們要不要『結婚』」。

經濟學者Albert Otto Hirschman說,當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會有三種反應:退出(exit)、忠誠(loyalty)、發聲(voice)。

當我們不認同現今的婚姻體制時,我們可以選擇不婚或是離婚,直接不參與這個體制,或是離開不適合的人;當然我們也可以忍耐,繼續走這條阻力最小的路,但不平等的情形只會不斷再製;除了參與體制與否,我們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改變現況,我們可以勇敢地進入體制中,去溝通、協商、爭取自己的權益,把性別意識從「知道」轉變為「自然而然的生命價值」,並且去「實踐」,才有重新定義婚姻的可能。

喜歡維京人酒吧的文章嗎?>>更多文章都在維京人酒吧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10/12 11:5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維京人酒吧 Viking Bar

  • 《維京人酒吧》是一個高品質的網路學生媒體,產出的文章可分為「經濟金融」、「科技商業」、「品牌消費」、「人物專訪」、「學生生活」、「議題廣場」六個版,致力於挖掘具有獨特觀點的學生人才,並幫助他們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