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裡過分退讓或包容的人 永遠得不到感謝

作者 大人學

2018/10/29 14:26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跟你講了這麼多次,這麼點簡單的家事都做不好,你真是沒用!還是不是個男人?」

 

 

「井底之蛙!妳就是沒見過世面、沒見識,我跟妳之間真是無話可說!」

 

 

以上的對話,裡面的用字遣詞多熟悉!不只是在電視劇裡看過,更是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頻頻上演。那些來到心理諮商室求助的個案,已婚或交往中的朋友都時常提及,與親密伴侶之間的對話,不時出現這樣的內容,乍聽之下是刁難,長期下來是折磨。

 

 

那些負向婚姻狀況指標,怎樣在我們關係中作用?

 

 

美國長年從事婚姻關係研究的約翰‧葛特曼博士(John Gottman)曾經提出「婚姻末日四騎士」(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用來預測負向婚姻狀況的指標,裡面包含了批評(criticism)、防衛(defensiveness)、鄙夷(contempt)、沉默不回應(stonewalling)。當關係裡出現這樣的態度與行為,就會逐漸破壞關係的品質,所以也是用來預測婚姻關係是否能夠幸福的指標。

 

 

雖然它主要應用在伴侶關係,但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思考,捫心自問,以上四種態度及行為,足以破壞任何關係,包括職場、朋友及親子關係,絕對不止婚姻關係。

 

 

後期則是新增了第五項指標:挑釁(belligerence)

 

 

我們可以試著回想,批評、防衛、鄙夷、沉默及挑釁,這五種態度及行為出現在我們的人際關係及互動裡,會是怎樣的情形?以及隨之湧現什麼樣的感受?

 

 

畫面會是沒有盡頭的幽暗深淵,走在一條長廊,沒有任何光線,伸手不見五指。似乎有蝙蝠飛過,刮過你的臉頰,感覺會痛;不知道從哪裡竄出來一群毒蜂,對著你的皮膚狠狠叮咬,感覺難受。遇到不愉快、不客氣地對待時,我們通常會先選擇等待,以為它不會是常態;接著是壓抑及忍耐,然後益發感覺到痛苦不堪,最後是束手無策,無可奈何,萬般無奈。

 

 

相處的每分每秒彷彿草木皆兵,如坐針氈,總是在倒數計時。所以你會很常會聽到,有些同事下班後不想回家,總是拖延著,非必要性的自願加班,或者在外面跟朋友小酌幾杯,相談甚歡,美其名是聚餐,實質上卻是逃難。

 

 

尋找各式各樣的理由,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遠離另外一個人,而這個人,是最親近,卻也是最想遠離的家人。甚至有些時候,當對方的前腳才剛踏出門,可能只是出門買包洋芋片,或者去剪個頭髮,你的內心響起了陣陣歡呼,總算感到輕鬆了些。就像是一隻總算盼到貓咪出門的小老鼠,可笑又可憐,膽怯又卑微。

 

 

依據演化論,你的體貼或退讓只會讓你走到地獄入口

 

 

關係裡這樣折磨、凌遲、錯待另一個人是很常見的,因為人往往都「不夠」自覺。而且互動模式一旦建立,通常很難改變,更遑論逆轉勝!即使往後只是想要微調修正,都不太容易,甚至是不可能。

 

 

如果改變很容易,就不會有這麼多人想要逃;如果負向行為這麼容易調整,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在不同地點,相同時間都感到苦惱。

 

 

人類是慣性很強的動物,可能是為了演化及適應而存在的生心理機制。如果每天都在調整,每天都在改變,注意力的焦點就得時時變動,無法省力運作,也就會相當耗能。加上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傾向,為了所謂的「和諧」,保守的態度及思維,人生差不多就好,多半得過且過,不敢嘗試改變的舉動。

 

 

然而真正的和諧,不是建立在壓抑、隱忍及委屈的關係中。在互動模式裡若出現上述指標,即使再輕微,都不能等閒視之;即使只是第一次,都必須正視它,並且勇敢面對及處理。

 

 

我們時常以為,自己的體貼、退讓及包容,會換來對方的感激、理解與改變。以上或許對,或許不對。因為調整互動態度、改變對待方式的決定權是在對方的手裡,而不是存在我們自己的想像及期待裡。更重要的是,人都是依照外在現實的回饋,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如果面對批評指責、冷嘲熱諷、輕蔑漠視、頻頻挑釁時,你的反應都是全盤接受、默不吭聲,或者看起來「還好」、不痛不癢,那麼伴侶沒有急迫性,沒有必要,更不會有自我警覺去改變自己。更進一步,對方既然不會因為這些破壞關係的態度及行為,得到負向回饋時,那麼何不繼續?何須勉強自己調整及改變?

 

 

這些態度及方式,讓一個人(無論性別)面對伴侶時油然而生的恐懼,將或重或輕,逐步地吞噬一個人的自尊及內在能量。導致習得無助也好,出現身心症狀也罷,如果關係(愛情、友情及親情皆然)持續如此,只能如此,那地獄真是近在咫尺。

 

 

解決辦法
 

1. 態度行為,早期辨識

 

要去清楚定義批評、防衛、鄙夷、沉默及挑釁好像在考試,不是專家沒關係,所以請記得「感受先行」。良好的互動,友善的對待,中性的用詞,不會讓你出現懼怕、膽怯、慌張……等反應及負向情緒。感覺不對勁,發覺不愉快,它就是個指標及提醒,我們無須過度反應,但是可以適度檢視及學習辨識,人際關係互動裡,是不是有些態度及行為,包裹著批評、防衛、鄙夷、沉默及挑釁,它可能來自於另一個人,但也很有可能,出自你自己。

 

任何學習及練習,除了用在人際關係裡保護自己,同時也要用來成熟及內化,修正自己。因為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2.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進而先知先覺
 

試著將「覺知」帶進生活裡,尤其是人際關係裡,而這需要持續練習,才會一步一步地往好的關係,正確的地方前進。改變很難,是因為許多時候當我們想要改變時,問題已經病入膏肓,盤根錯節,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即使知道了,也是百廢待舉、曠日廢時的浩大工程。而且,早點覺察問題,慣性尚未養成,問題也還小,破壞性的用詞還不是口頭禪及語助詞,羞辱式的態度及行為還不是慣性,調整的難度就能相對減輕。

 

願每個人在感情中,都能享受幸福無懼的自在;願每個人在關係裡,都能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作者/洪培芸 Matilda Hung)

 

 

 

延伸閱讀

為何男人追到你後 往往就會變得冷淡?

用管理的角度看買房: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失敗 而是我本可以

該去大公司或者小公司?該選好制度還是自由度?

更新時間:2018/10/26 14:40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大人學

  •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 學習用大人的角度看懂人生各類賽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