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愛:我們都誤把同情當愛情…

作者 寶瓶文化

2018/03/30 12:08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片來源/Unsplash

人的關係,事實上是很複雜的結合。

 

特別是看似為愛的關係:剎那間的吸引和親近,是一種多因素聚合的化學變化,無論是有意識到的因素或無意識到的因素,都在當中,讓關係得以結合。但是,究竟一個人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實在是撲朔迷離。

 

而有一種關係的結合,是奠基在「同情」的拯救心態上。

 

同情,原本是對人發生不好遭遇的一種憐憫,也是對自己「免於不幸」的一種慶幸,所投以想彌補遭遇不幸的人一些補償的心態。那種基於「我有」、「你沒有」的比較,而會產生一種對可憐者的同情心態。

 

產生同情心態時,很容易共生出「拯救」心態──希望為對方的生命擔負起改造的重責大任,想要對方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當一個人不自知自己是一個「凡夫俗子」,而誇大了自己的能力、誇大了自己的形象時,那麼,他會同時漠視了他人的能力,也矮化了他人的位置。

 

這種上對下的不平等位置,很容易促使關係中的兩人,進入無止境的「受害──拯救」的循環。

 

擔任受害一方的,在生活中,不間斷的抱怨,感覺到環境處處都在迫害他、為難他,並且反覆經歷到被世界傷害和背棄。甚至,他要拯救者幫他打擊那些邪惡、懲罰那些傷害他的人。

 

拯救者,出於需要價值感,或需要維持自己正義或是忠良的形象,而跳進維護受害者的保衛戰裡,成了英雄,因此得到了受害者的傾心及依賴。

 

然而,這也為這一段關係設下了基調,啟動了模式,進入了必須時時刻刻救援受害者的狀態,無論對方的心情、對方的需要、對方的渴望、對方與環境之間的衝突或對立是如何。

 

受害者一方所存在的心理狀態,始終保持在弱小無助的幼兒性格,無法真正擔負起自己的生命責任。無論年齡是多大了,內心始終抗拒成長,也抗拒負責。生活就必須一直仰賴著拯救者或同情者的存在,讓他持續得到保護、供應和拯救。

 

 

●同情,為什麼不等於愛情?

 

同情,難道不可能成為愛情嗎?拯救,難道不能讓兩人的愛堅固嗎?

 

若你疑惑為什麼不行,那也許你要想想:如果今天,令你同情的因素或條件消失了,你仍會愛嗎?仍然會留在關係中嗎?

 

或是,當你無法再擔任有能力給予照顧、有能力給予拯救、有能力去解決問題的人時,對方會願意一同承擔、一同面對與一同解決嗎?

 

還是,你會為自己無法拯救而感到失落?感到自己沒價值及不重要?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而茫然及焦慮?

 

即使你可以確保在關係中,持續擔負「同情者」的角色,給予改造、拯救、救贖、填補,你能給到幾時?你的其他需求呢?那些也需要得到滿足的渴望和想要呢?

 

那位「受害者」能給嗎?能回應嗎?能滿足嗎?你要因此發展多段關係,從不同關係獲取滿足嗎?

 

●這只是一種「補位」的情感

 

同情和拯救究竟是否為真實的愛,時間自然會證明,現實自然會考驗。

 

但是,你的好,不該是用來讓人消耗的;你的能力,也不是用來拯救依附者。真正的親密關係,不是如此,而是兩個人都有生命能量,願意讓兩人一起更好,而給予的相互成全,以及相互提升生命狀態。

 

若心理的扭曲是受過去早年傷痛的影響,則無論是拯救者或受害者,都可能輕易進入同情關係,以「拯救」和「救贖」來做為你們關係的維繫,並且誤以為這是愛。

 

但其實,這不是愛。這段關係,勢必走到不健康的狀態,而彼此耗損及走向生命品質的低落,是在所難免的路徑。

 

如果你自覺了,不論是從拯救者的位置自覺,或從受害者的位置自覺,你都需要明白,從這兩個位置去抓取的關係,都不是愛,而是各自在尋找可以填補內心空缺的那個人,進入關係。

 

拯救者,在關係中,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英雄氣概(某些自己設定的人生角色)。

 

受害者,在關係中,要證明自己可以有能力牽動他人來為自己付出,從中得到無限滿足的需求。同時也能迴避真正面對問題,以及逃避承擔自己的責任。

 

拯救者和受害者的關係,在一開始,絕對是非常穩固且激情的。一方可以感覺到自己猶如英雄般,讓另一方景仰、愛慕;而另一方,則會感受到自己可以躲進堅強的臂膀裡,始終成為被保護及捍衛的對象。

 

這種情感相互吸引的強度,往往非常強悍而巨大,讓人感覺到有如公主被王子拯救般的幸福。但這並非事實。

 

事實是:拯救者,以「拯救和同情」來維持自己的高自我期待,以及自己需要的高自尊;而受害者,以「獲得同情及拯救」來迴避承擔自己的生命責任,面對自己需要負責的生命課題。

 

如果透過關係,雙方都有不願意坦誠面對的自己,又如何在關係裡有真實認識,及真實的交流呢?

 

一旦活在角色的設定及心理遊戲的運作下,人與人之間,只是各自在演出自己的心理劇本,並拉進對方來配合演出。要是對方不配合演出了,則形成強烈的挫折感及委屈,更可能引發攻擊及羞辱。

 

假如你是長期處於這樣的關係中,卻開始感覺到這關係的空洞及不真實,或許你要誠實的面對:你們的關係真的是情人?愛的連結?彼此平等的關係?

 

還是,其實打從一開始,你們就不是建立在「愛」的感受上,有能力去愛,也有能力接受愛。

 

>>本文出自《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一書

更新時間:2018/03/30 12:08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寶瓶文化

  •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有最專業的精神與非如此不可的決心。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