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除了賞月、烤肉,這時代的人還做這些…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2017/09/29 11:20
圖片來源/TVBS資料照片

1978年9月16日,《民生報》刊載一篇〈明為中秋好賞月 ,山巔水湄去處多各地,今起開展賞月活動〉的頭版專題,彙整出全國各地的賞月活動供民眾參考,其中列出二十個項目,前三項分別是:

一、中華民國露營協會舉辦的「秋海棠之夜」,節目有烤豬、烤雞、銀光酒會。

二、假日實業公司主辦月光晚會,事先報名者可參加烤肉活動。

三、弘野俱樂部舉辦營火會,在中秋夜舉辦烤肉及雞尾酒和晚會。

可清楚看見,上述三項活動皆除了強調露營,更明顯提出了「烤肉」的概念。往後,每年只要一到中秋節,烤肉就成為另一種賞月的必要風俗習慣,可別再以為是什麼「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掀起的風潮喔!

言歸正傳,中秋節在台灣是個意義重大的民俗節日,除了放假一天,也有我們熟知的賞月、吃月餅、柚子、烤肉,不過,你知道中秋節與台灣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傳統嗎?

根據康熙二十五年的《臺灣府志》書中記載:「中秋,祀當境土神,俗尚與二月同,蓋春祈秋報之意。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一塊,中以紅硃塗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

意思是說,當時台灣人在中秋節要祭拜土地公,感念祂一整年庇佑農人的辛勞。

夜晚時,讀書人聚在一起把酒賞月,然後將麵粉製成的大餅,用紅色硃砂在餅上寫一個「元」字,大家丟起骰子,得分最高的拿走餅,據說得到大餅的人能考取個功名。

(註:因為中秋節是土地公的例祭日,早年農民通常以竹竿或芒草製成「土地公拐」,綁上三柱香與金紙插在田頭,方便土地公巡,祈求五穀豐收。部分地區有供拜「米粉芋」的習慣,以求好頭路。)

咸豐二年的《噶瑪蘭廳志》一書描述,已經很多人開始用吃月餅配好茶,並在中秋夜裏祭拜祖先,從中國傳入台灣的中秋文化,

其風俗面貌在台灣也大致成型,各地如美濃的客家人會在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宜蘭則有以麵粉、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餅」;南部也有吃麻糬及火鍋的習俗,甚至還有人會在中秋節時,向椅仔姑問事求卜!

到了日本時代的大正年間,位於雲林斗六的竹山街上,頂街和下街的鄉民們,扛著自己境內的土地神輿,到對方境內的土地祠前遶境叫陣,雙方各自拚勢,竟演變成了竹山中秋節的奇特風俗—「迎暗藝」。

這種習俗的內容是,頂下街居民在中秋節前後,將孩童裝扮成歷史人物,然後待在台座上,再讓大人們扛著遊街遶境,到對方的境域內表演,以展現財力與勢力;更誇張的是,有人為了輸贏,還重金禮聘專業的戲班在台座上賣力演出,越拚越狠!

曾經有位下街的富家女子,人稱洪大嫂,特別喜愛中秋活動,不但大力贊助,還喜歡粉墨登場,她表演的精采程度遠超越了頂街三位頭人合資的藝閣,

於是,竹山街便流傳了「頂街三大老,毋值得下街一個洪大嫂」的有趣諺語,讓人足以理解,當時的人們是多麼重視、熱愛自己的文化資產!

而日本同是深受漢文化薰陶的國家,也跟著過中秋節,日本傳統稱爲「十五夜」,住在月宮中的嫦娥稱作「月姬」(つきひめ)。

在日本統治時代的台北,有近三分之一是日本人,時逢舊曆的八月十五,也有在屋內陳列「賞月糰子」(月見団子/つきみだんご)、芒草(すすき)等祭品拜月的習俗。

當時居於台北的日本人,最喜歡到「川端」賞月(今日水源路一帶),川端兩側綠林濃密,加上潺潺流水,為中秋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第二名則是明治橋(今中山橋),橋的南邊有「硯茶屋」及圓山公園,北方有劍潭古寺,美景盡收眼底。

不僅如此,台灣的騷人墨客與飽讀漢文詩書的日本文人,也常會在中秋節齊聚一堂吟詩觀月,稱為「吟行會」。

可惜的是,二次大戰爆發後,因為局勢緊張,大量的民間藝文活動也被迫停止,這些有意思的常民文化也隨之沒落。

如今,我們已經看不到中秋節有「秋闈奪元」的傳統遊戲;也難以窺探「迎暗藝」的祭典較勁;昔日的賞月聖地亦不復見,只剩下歷史文獻中的黑白照片和字裡行間,感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啊!

參考資料:

著作:

戀戀台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口述/林衡道、撰文/邱秀堂,2014)

報紙:

〈明為中秋好賞月 山巔水湄去處多各地今起開展賞月活動〉,《民生報》,1978.09.16,1版。

〈烤肉賞月今年「流行」〉,《民生報》,1982.10.03,11版。

部落格:繁花盡落林圮埔-竹山小鎮的美麗與哀愁

加入LINE來跟小編聊聊天☛ http://goo.gl/bv7Trw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Geta君的台湾塾

  • 下港人。高中學藝術、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卻誤打誤撞跌進歷史隧道。專注於台灣文化研究,喜歡從過去找未來,信奉「一枝草、一點露」的意念,為台灣說故事。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