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VS.新加坡:青年競爭力】 我所認識的他們「分秒必爭」且「實際」

作者 HY Chan

2016/09/06 10:11
▲TVBS/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我想,這也是台灣和新加坡的一個顯著差異之一。來過獅城的人都知道,新加坡的節奏之快,不輸紐約、倫敦等一線國際大都市,這也是她跟其他東南亞國家差異極大的地方。相較於其他東南亞都市的漫活、悠閒、渡假氛圍,新加坡展現的是一種分秒必爭的態度。

當然,這也跟他們從小的訓練有關。從小學開始,就相當競爭的菁英主義,除了排名之外,更是不容許時間的浪費,也就是要把時間拿去做最有用的事。一路這樣的薰陶,使得新加坡人多半有實際的特質,不太拐彎抹角,因為浪費時間。可以用最短時間完成;可以用最快方法解決,他們一定不會多走遠路。有時候,這看在我們台灣人眼裡,好像是一種文化差異...

剛到SMU(新加坡管理大學)當交換學生的時候,除了詫異於全校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的高度國際化外,同時也驚訝於當地學生對於外國學生的習以為常。尤其,分組報告時,本地學生幾乎不願意跟外國學生同組。因此有些課程,教授還必須規定,由他們來分配組員,而不能讓學生自由選擇,就是要讓一組當中有相當程度的外國人和本國人,否則可能會整組都是當地人,以便用最簡單相處模式得到最高價值和分數,而失去文化交流的意義。

相較於在台灣,台灣學生可能想要跟外國學生同組交流的狀況,這邊真是大向逕庭。但其實背後也有它的理由,其實是新加坡太高度競爭,畢業生在求職時,需要出示GPA,有Honor(榮譽學位,有點像我們書卷獎的概念)更是起薪終身就高出同儕一節。因此他們當然不會浪費時間在外國學生組員身上,若是語言能力不足,不就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在溝通?

再加上外國學生若學業程度不足或者周遊列國玩樂,不是更有拉低自己分數的可能嗎?因為分數上的小數點都會影響到一個公司願意給機會的程度,也更有可能讓自己成為激烈競爭下的失敗者,所以,某種程度上,看到的是這個地方在高度國際化之下的排外,為了要最有效率的做出對自己最好或價值最高的選擇。

除了分組報告外,當地學生也不會特別想要認識外國人。有一部分當然是因為他們早已習慣大量的外國人,但其實,是因為他們覺得認識外國學生算是一種時間浪費。曾經,我在課堂上認識了一位當地學生,他告訴我,我是他四年來認識的第一個外國學生。除了驚訝之外(因為學校大概有數以千計的白人!),也好奇地試探為什麼?

他告訴我,認識外國學生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好處啊。首先,他們以英文為母語,可以直接用新加坡當地的成績申請英美學校,不需考托福、雅思,想當然爾,台灣常見的為了練習英文而認識外國人的狀態,在這邊不存在。此外,認識外國人的時間,他們可以拿去打工、念書(也許可以拼個書卷)、實習(為未來打拼),或者討論報告(有提高GPA的可能),為什麼要浪費這些可貴的時間在一個可能很快就離開自己國家也許永遠都不再見到的人呢?再者,如果真的要認識人,為什麼不把時間拿來認識自己人,進而拓展人脈?拓展當地人脈,對自己的未來幫助最大,是對現有時間的最好利用。

聽完一個20出頭學生的見解,我不經啞口無言,更是無法反駁。後來,我對於本地學生在學校對我們外國學生的忽視,也就釋懷了。尤其是在努力想要打入,卻發現在浪費別人時間之後...

在這種思維下,我們台灣人在路上跟不認識的人聊天,或者對陌生人伸出援手,甚至是想要和外國人交朋友,大概是很不聰明的一種做法。有時候,他們的冷漠也許是一種實際,因為沒有時間浪費在別人身上,所以不關自己的事,不會去管。所以,後來我漸漸習慣,我是那個唯一一個會向維護正義和旅客權益的工作人員道謝的人,即便當時眾人的噤聲無語讓我感到有點害怕。

但是我想,除了對時間最好的利用之外,應該有很多事物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是凌駕在對自己最有利益的選擇之上吧?也許,我們浪費了一點時間也沒有那麼實際和計較,但我們如果從中得到一些快樂,是不是也可以呢?那這樣的思維,會使我們在亞洲的高度競爭中敗下嗎?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9/07 16:17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HY Chan

  • 「從台灣師範大學、北一女中畢業。旅居新加坡兩年,在新加坡管理大學SMU交換半年,之後在當地外商工作一年。曾在日本愛知大學當交換學生,也曾在義大利NGO實習,2016德國學德語;2017荷蘭讀碩士,足跡踏遍30國,持續增加中 !」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