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遊戲而已!你知道VR能夠治療病人嗎?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2016/08/18 09:32
▲示意圖/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沈浸式虛擬實境療法,打開了醫療實驗之門。

祖克柏收購Oculus時曾說過,「除了應用在遊戲領域之外,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在其它產業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進展,與虛擬實境技術相關的實驗也已展開。」其實早在90年代虛擬實境的概念剛興起時,一些專業人士就已經開始討論將虛擬實境系統應用到科技研究及醫療康復領域,他們稱之為「沈浸式虛擬實境療法」。

南加州大學的艾伯特‧斯基普‧瑞佐博士(Dr.Albert Skip Rizzo)就曾遇到過一位需要「沈浸式虛擬實境療法」的病人。那是一位腦部損傷病人,在接受治療過程中他很難保持大腦的持續集中活動,但是他卻能夠全神貫注於Game Boy遊戲機上的遊戲。於是瑞佐博士開始了全新的研究角度—腦部損傷病人的數位治療。

在後來的幾年中,瑞佐博士與電腦科學的同事們共同研究,試圖弄清楚虛擬實境模擬訓練療法,能否改善甚至恢復腦部損傷患者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技能。歷經了20多年的研究,現在瑞佐博士對這一問題的答案是,「非常具有可行性」。

由於這個研究持續的時間較長,所以在今天看來實驗早期的設備是相當陳舊的。但令人驚奇的是,即便是早期不太「沈浸」的虛擬實境技術,對患有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及其它腦部疾病的患者依舊有效。

據瑞佐博士的記錄,在1998年他曾利用當時的虛擬技術來為參加過越戰的退伍士兵進行治療,透過戰爭場景、直升機及其它戰爭環境物體的虛擬畫面誘導患者進入初步回憶狀態,然後透過類似於催眠的語言引導,使退伍士兵進入記憶深處。循環使用這種方式,能夠幫助退伍士兵恢復記憶。

2004年時,瑞佐博士試圖推廣在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Disorder,ADD)的治療中採用虛擬實境療法,但當時那些心理學專家對此都比較保守,他們認為這種療法太過複雜,臨床效果不會好。當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並不瞭解虛擬實境技術。

如今瑞佐博士在心理學大會上講解類似的虛擬實境療法時,情況已大有改觀。他表示,「我們不必再花很多時間去講解甚麼是虛擬實境技術,也不用解釋這項技術並非科幻小說裡的虛構情節。透過媒體宣傳,現在虛擬實境技術已經有了群眾基礎。如今大家都在關心該項技術的發展並期待美好的應用前景。」

而在對普通恐懼症以及深度焦慮症的治療中,虛擬實境療法公司 VirtuallyBetter的臨床心理學家和培訓主管馬拉特‧薩諾夫(Marat Zanov)指出,已有數百個臨床研究案例顯示,虛擬療法的效果不亞於真實療法的效果。

相對於真實療法而言,虛擬實境療法更快速、便宜。薩諾夫表示,以患有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為例,以前沒有任何辦法將他們重新帶回到戰場,醫生只能透過「想像力引導法」幫助患者重建受創瞬間的戰爭環境。這種辦法效果雖然有效,但是對於精神治療醫師卻十分麻煩,尤其是當遇到一些缺乏想像力的患者,這種辦法就無法奏效了。而透過虛擬實境技術,引導患者進入回憶狀態會輕鬆很多。

薩諾夫還指出,虛擬實境療法對於治療飛行恐懼症的患者而言優勢更加明顯。若是採用現實世界的沈浸式療法的話,通常要購買兩張來回機票,患者和醫生各一張。但如果採用虛擬療法的話,昂貴的機票費用則可省下來。

Virtually Better的首席執行長邁麥可‧雅各布森(Michael Jacobson)對於現今的VR技術結合醫療產業的前景十分看好,「在2013年時,虛擬實境技術還只是用作臨床研究工具。

鑒於該技術在便利性和實用性上有所欠缺且系統搭建成本相當高昂,治療師無法在為普通民眾實際診療過程中採用該項技術。而現在我們已經能夠把虛擬實境技術的成本降下來,使用這項技術的治療師會快速成長。在虛擬實境技術的又一次浪潮中,會有更為廣闊的醫療康復應用領域。

>>本文出自《VR來了!:第一本虛擬實境專書 VR發展史、當紅產品介紹、未來應用解析》一書

>>來信投稿、閱讀好文都在【T談談】粉絲專頁!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投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8/18 11:0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因寫作而樂著

  • 以文字為生,誤打誤撞開了出版社,只要能吃能睡能寫能編,日子就樂了。別羨慕哥,哥開出版社得跑三點半的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