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被「貼上標籤」的他們|隨機殺人反思

作者 羅晴

2016/03/30 14:21

最近這兩天「隨機殺人」的事件鬧的滿城風雨,人心惶惶。有人犯案後宣稱「一輩子就想做一件大事」,有人被捕後說要「傳宗接代」,這些無差別殺害他人性命者,你能說他還活著嗎?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變成這種瞬間理智斷線,殺害無辜的行屍走肉?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達志影像/路透社/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羅晴

回想求學歷程,相信「培養單一價值、工廠式的教育」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 學校、社會一再強調成績掛帥、分數決定一切的價值觀,把大量心力花在計較各個班級之間模擬考成績的優劣,花很多時間在確定學生有把歷史事件的年代、始末完全背誦起來,卻鮮少有人關心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想法?對於他的人生衝擊或啟發是什麼?青少年時期,身為一個身體和心靈正受到的巨大改變的「人」,他對自己及生活周遭的認識又是什麼?

從小就用制服顏色來區分人的等級,長大之後更用學校名稱、工作職位、收入級距將一個個「人」給標籤化,究竟誰才是制服、標籤下那真實的自我?事件一發生,「啃老族」、「無業」這些標簽又紛紛出現,不知道在犯案前,他已經忍受各種無謂的標簽多少年了?最親近的家人、師長,到社會,是否有人曾經花時間去認識標簽下那真實的他?

好像身為台灣學生,我們的感受並不重要,我們只要乖乖的成為一台台人體維基百科就對了。奇怪的是,如果你想知道各個朝代帝王登基、重要戰爭的精確年份,只要上網Google三秒鐘,就能立刻得到答案,這個時候,身而為人的「看法」不是更顯得珍貴嗎?為什麼要所有的莘莘學子,都浪費精力在背誦一些全人類已經知道的死知識上,而非訓練這些活生生的腦子,去建構新思想的能力?

學生在學校應該學到的,不該只是如何考試、換取文憑,而是如何融入社會,練習愛與被愛的能力。但是從小,我不記得老師有教過我們怎麼談戀愛?很多長輩說,台灣大家都是這樣受教育的,有些人受不了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但是當受不了的人出來砍人,那就不只是他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被迫共同承擔的危機。就算表面適應良好的學生,也有許多青春歲月或是創造力,白白被一疊疊的考卷給抹煞了。

台灣在世界上只是一個區區小島,你不能因為你身邊的十個人都在舔大便,你就覺得大便雖臭,但也是不得不舔的。其實頭再抬高一點,你就會發現除了這十個人之外,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在舔大便的。

可惜的是,雖然台灣的教育體制不重視學生的想法,但這並不能抑制年輕的心靈滋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反而只會造成不成熟、未經引導的恐怖意念。譬如為了抗議一個理念而輕生,或者只為了做大事而恣意亂砍路人,這些也是想法,但是,它是在孤獨、不被理解的心靈中,日夜滋生的。

如果從小就有更多老師、家長,著眼在孩子個人的全人發展,是不是能及早發現這些扭曲的想法,並且將其導正?這些學生表面上看似順從的綿羊,其實骨子裡你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可怕的是,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因為從來沒有人認真的教他如何去「想」這件事。

越來越多的無差別隨機殺人案件發生,相信這絕非巧合。大人們,何時才會好好想想台灣的未來,是不是從學生時期起就開始慢慢的死去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vanchang@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羅晴

  • 瑞士是全球統計最幸福的出生國,從臺北媳婦瑞士居的第一手生活體驗,為您剖析這個世界最富裕的小國,瑞士到底憑什麼?作者為台灣旅外創作歌手、作家。著有個人專輯《L.O.V.1.》及詩集《#星期二的詩》。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