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美國圖書館完全免費的英文課,阿公阿嬤也來學

作者 呂佳穎

2015/11/23 11:09

(作者/呂佳穎)

一天當中,最忙碌的是什麼時候?

以前跑新聞時,最rush的時間是接近中午12點,和傍晚快6點時,因為要把自己手上的新聞做出來,並且趕上午間和晚間的新聞。這時不是在過音,就是在掐訪問搭架子,曾經在這時電話響了。

「你在幹嘛?」
「搭架子啦,怎樣......」我的語氣充滿不耐煩。
「哇,你種菜瓜(絲瓜台語)喔!」
「厚,不是啦......我在忙啦!」急忙掛上電話後,事後免不了要跟人家解釋,和說句歹勢。

所謂的搭架子,算是電視新聞的專有名詞。想像一下,你看到的新聞,是不是有記者的配音,和受訪者的談話,以及現場的情境音,把這三個串連起來後,攝影記者才會開始剪輯畫面。而串連的過程就是搭架子。所以囉,我對一個不是同業的友人,直接說搭架子,人家怎麼可能會懂,被誤認為種菜瓜應該只是剛好。

現在不跑新聞了,最忙碌的時間是早上7點半到中午12點,在這4個半小時裡,總是處於作戰狀態。

幫孩子們準備早餐,對我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他們直接擺明說「不要每天都吃一樣」。最簡單的不就是烤土司,或是麥片加鮮奶,無奈孩子不買單。唉,美國又不是台灣,有美而美那種早餐店,從漢堡到蛋餅、蘿蔔糕、炒鐵板麵,好個中西合璧,你想得到的都有。

不要每天都吃一樣,讓我這做媽的,天天好煩惱,那煩人的程度不輸以前為了找題目和新觀點。

送孩子搭校車上課後,應該就輕鬆了吧,答案是「不」,因為要趕著去「圖書館」上課。是的,你沒看錯,我要去圖書館上課,上什麼課呢?我住的馬里蘭州的每一個圖書館,都有類似的課程,甚至還分主題,單純的會話,或是進階一點的諺語課程都有,看你想上什麼,就去上什麼,重點是完全免費。

▲圖說:上課中的Conversation Club。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從以前到現在都是。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來到這,不管是定居、工作,或是因為家庭因素,而必須來到這,既然來了就要去接受、學習美國的文化、呼吸美國的空氣。為了讓這些人更快融入新環境,美國各地的州政府在圖書館開設了語言課程,歡迎任何人加入,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很自由的課堂,要翹課還是在課堂上放空神遊都行。

不想如此自由,想要有課程時間,和分級的也還有ESOL(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課程,這同樣免費,但是要先去做分級測驗,上課地點在活動中心或是高中,有的課程一個禮拜需要上到四天課,為期兩個月。這當然不能跟那種收費的college語言課程相比,但是這卻是一個省錢,卻又能體驗美國文化的好媒介,因此不見得要花大錢給遊學中心賺,不過前提是要先找到住的地方,不管是借住友人家還是找類似青年旅社,這麼一來持旅遊簽證就能待上個兩三個月,不需要辦學生簽證。

圖書館的Conversation Club,雖然不會有沒有人管你認不認真,但是試想一下,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課,要是自己一句話都搭不上腔,甚至被點到時,發現「單字用時,方恨少」,那種感覺真的很糟,很想去撞牆,而我就是屬於這一種。因此上課時,我經常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拿著手機不斷的去查課堂上老師和同學說的單字,真的慶幸現在是網路發達的時代,以前不就是要拿字典跑來跑去,現在一整篇的文章,還能用手機拍照即時翻譯。說真的,跑新聞問消息都沒這樣累。

而Conversation Club的老師都是志工,也就是不支薪的社會退休賢達人士,有記者退休的、也有大學教授退休的、也有企業人士退休的。我常上的那堂課老師叫Mark,他擔任志工已經有十年了,問他怎願意做這樣的事,要準備教材、還要時時回答學生們的各種問題,從政治、經濟、問到生活、節慶,就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更猛的是一個禮拜他要跑兩個圖書館上5天課,這真的需要耐心和愛心。Mark的回答是領略各種文化的差異和美,這豐富了他的生活,而且幫助大家學習英文,是件快樂的事。

至於同學們,我第一次去上課時,真的覺得是個聯合國。有黑有白有黃,而且不只是只有年輕人、更有中年人、和阿公阿嬤。看到阿公阿嬤戴著眼鏡提筆作筆記,三不五時講講這要是在他的國家會怎樣怎樣......,那神情之認真 ; 那態度之真誠,是讓人感動的。老人臉上皺紋的背後,究竟訴說著什麼樣的人生故事,這年紀來到美國,是依親打發時間?抑或是還懷抱著美國夢?每每看著他們認真上課,我不自覺地就開始想像。

所以囉!我每天早上都很忙,而且比以前跑新聞時還忙,或許該說一樣忙,因為忙的東西不一樣。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呂佳穎

  • 我想念我的麥克風。拿著它做訪問、趕稿、做帶,何其有趣,何其豐富!如今,陪著孩子丈夫來到美國,和家鄉保持距離,觀察時手上的麥克風變成了鍋鏟,卻發現對台灣更熱愛也更期待。老手記者,新手煮婦,諸公敬請指教!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