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夕陽產業:以「聲」相許的廣播記者|資深記者沒說的事

作者 易小文

2015/08/19 16:01
(作者 / 易小文 ) 
 
好像還沒寫過廣播記者。
 
上周有位曾是廣播記者的朋友曾經跟我提過,我回說我也做過廣播節目雖然不是廣播記者,但也常提供資料給電台。
 
以前廣播記者都是公營電台,如警廣、中廣,都有新聞部。其他民營電台很少有,有的也只是播音員兼差,開闢一個聊勝於無的新聞時段。以前在公、民營電台都有全國聯播時段,每晚八點就轉播中廣提供的30分鐘的新聞節目跟政令宣導。
 
早期電台記者的錄音機是盤式帶體機,體積很大跟擦皮鞋的皮鞋箱一樣(木頭釘的),後來卡式錄音機推出,才用卡式錄音機,雖然SIZE小一些,但也是蠻大台跟ㄧ個國中書包一樣大,後來慢慢的,隨身聽式錄音機出產,才越用越小越來越方便。
 
但麥可風還是很講究,不是一支幾百塊的,有時錄音的場合很吵雜,一支好麥克風就在這時發揮功用,一支單指向的麥克風在很吵雜的場合,只要對準受訪者,旁邊吵雜的聲音都會被過濾,只有受訪者清楚的聲音。
 
以前電台規定要回公司發新聞,因此錄完音都要趕回電台做剪輯寫新聞稿,好在新聞時段播出。如果碰到塞車時間真的會急死,有位朋友說過有一次陽明山中山樓國大開會,截稿時間快到了,要趕回電台時碰到大塞車。在公車上看著時間一直流逝,等抵達電台,新聞時段已經過了,而他們家的電台只有那個新聞時段,今天的新聞到明天變歷史,因此只能默默挨一頓罵!
 
有人說過電台是用聽的,相見不如懷念。而聲音好聽人可能不怎麼樣,其實廣播圈帥哥美女不少,很多電台記者後來進入電視台當記者也都不錯。包括跑許純美新聞被虧的那位記者也是電台出身的。
 
在90年代,電台開放很多家,有些電台也成立新聞部,電台記者一下子增加了一堆。這時電台規定也沒以前那麼嚴格,時間也是新聞搶快的必要條件,再加上手機、電話線路的光纖化,透過電話傳聲音變成電台即時新聞的報導方式,記者不用再趕回電台,一台電腦一台錄音機就可以剪輯。透過電話或錄音檔傳回電台,新聞稿也直接傳回電台給播音員播出。
 
有些電台雖然有新聞部,其實只是偷用電視台的聲音,反正現在有電視即時播出,不用那麼辛苦跑現場。前陣子,有家民營電台的老闆就要電台記者跑現場,哪裡熱鬧哪裡去,就是為了秀麥*。現在有些人在記者會拿一根鋁管串一堆網路公司的招牌,也都只為了秀麥,有時都堵到受訪者後面,跟柯賜海一樣了。
 
廣播電台跟報紙雖然被稱為夕陽產業,電台卻有他的吸引力跟方便性。開車、路跑、騎腳車塞個耳機隨時可聽到新聞資訊,颱風天更是要準備的必需品,停電時,一個小收音機、電池,就可以得到你要的颱風資訊。
 
所以,有機會碰到「以聲相許」的電台記者,別忘了給他們比個讚。
 
編按:記者稱沒在拍攝,也沒在錄,卻堵支麥克風在受訪者前面跟大家擠,稱為秀麥。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易小文

  • 媒體浪人,學攝影卻深深愛上新聞。平面雜誌報社、地方電視台、廣播電台從合法做到地下電台再做到合法電台,也做過賣藥電台,拍過社運紀錄片,喜歡跟同業聊以前的故事。白天跑新聞、晚上幹義消,跑社會新聞超過三十年,自許永遠的「雛記」,永遠的菜鳥記者。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