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行不行?被小一歲的同輩電:「回去練練再來吧」 我學到的事

作者 換日線

2018/09/12 15:01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換日線》果殼先生/自我逼退專欄:法律背景卻做健身項目創業,現為商業顧問公司 Intern Attorney,是個行動主義份子,主筆區塊鏈專欄,不過這邊不談區塊、只談連結,也要逼自己寫自己,故名為自我逼退,但逼退的不是熱情,而是對不熟悉的恐懼。期許透過筆寫出觀點,看到對話,找到果殼。)

 

 

不知道此刻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因為「年輕」,而被周遭的長輩、前輩們指導:你「應該」如何如何;你「不可以」、「不可能」如何如何;或「你這麼年輕,行不行啊?」

 

 

「年輕」與否,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但通常在人生 30 之前,我們不論願不願意,往往很容易被泛稱為「年輕人」,並且因此「概括承受」著種種既定印象:

 

 

「年輕人」這個符號對我們來說,既是一個「招牌」、也是一個「標籤」──有時它代表你有熱情、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有時則根本就是在説「你沒有能力」

 

 

從小,我們的家庭中多半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孩子,你還太小太年輕,怎麼有資格做這些事呢?⋯⋯等長大後再說吧!」父母擔憂地對小孩說道。

 

 

當我們長大了,場景則變成職場前輩或公司長官對我們說: 
「年輕人,你應該要有年輕人的樣子,超齡演出不好啊。像我當年吃的鹽⋯⋯」然後就是個 5 分鐘起跳的「即席演說」、「生涯回顧」。

 

 

這些話,不論是出於善意還是貶抑,論據大都只有一個:年紀

 

 

用年紀來壓著對方,或用缺乏「年齡」、「經驗」來阻止其行動,我通常會解讀為「倚老賣老」;但上面舉例的「倚老賣老」話語,卻又好像是那麼的理所當然──聽者往往氣惱,卻又不知氣惱的原因何來:是因為不服氣?還是其實是因為被說中了、不知能如何反駁?

 

 

最近,我自己發生了一個故事,讓我對於「年輕人」、「年紀」與「有沒有能力」這些事情,有了新的體悟。

 

 

被小我一歲的媒體負責人「電」:「你練一練再來吧」

 

 

一年多前,我結束自己的創業;半年前,結束一場考試,準備進入律師事務所當實習律師──在那段期間,我其實什麼也不是,就是一個愛寫文章的 No body 。

 

 

在那段時間,我曾運用我的法律背景,幫《法律白話文運動》寫法普文章。此外,因為對新興科技議題很有興趣,這個興趣也讓我邂逅了「區塊鏈」,因此固定撰寫科技市場的文章,成為我的消遣。

 

 

故事,便在這個背景下展開。

 

 

那時我研究區塊鏈的議題時,會固定看一個區塊鏈電子報,這個電子報很厲害:我們都知道區塊鏈如果要談到技術面,會非常複雜,但該報就是有辦法把專業的區塊鏈概念、應用,用平常人能夠快速理解的方式,寫得十分清楚。

 

 

從自己寫法普文章的經驗,我知道這個「將專業『白話』」的功很困難──想用「人話」來解釋深刻的學問,代表你自己的理解要透徹,功課要做足,否則出來的東西是四不像。

 

 

當時我也開始撰寫區塊鏈應用的法律問題,例如 ICO ,因此我很想認識這個電子報的作者群,跟他們聊天、請教。經過朋友輾轉介紹,才知道整個電子報的作者只有一個人:一個資訊量如此龐大的電子報,居然只有一個人在寫,讓我更佩服了。

 

 

過去創業的經歷,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培養出一個不怕丟臉(不要臉)的能力,因為希望可以抓住任何機會。我就硬著頭皮去找電子報負責人(這裡簡稱A)聊天了──與 A 的閒聊過程中,我提出一個小小合作提案,詢問對方是否需要法律層面的區塊鏈分析文章,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無償讓電子報使用我的文章。

 

 

本來的期待是,或許可以進一步談談看細節,或者至少對方會考慮一陣。但結果是,我拿到了一個 NO ,被當場、狠狠地拒絕,並留下一句大意如下的話:

 

 

「你再多練一會再來吧。」

 

 

老實說,一開始我有點氣惱(沒風度,自己愛問)──因為我心裡想, A 這個傢伙,年紀算一算,應該還小我一歲,再厲害是能到多厲害?居然被比自己年紀小的「晚輩」拒絕,這樣我顏面何在?又想,就算大家都是「平輩」好了,好歹大家術業有專攻,這傢伙卻對我講出這麼「倚老賣老」的話,實在也算夠不會做人了。

 

 

原來,傻的人是我──輩份跟「年紀」無關,跟「實力等級」有關

 

 

後來冷靜下來,反省一下整個過程,希望了解自己是哪個環節做錯了,才導致事情如此發展。

 

 

我進一步仔細研究 A 的電子報內容,打聽到 A 寫文章、開講座的內容,以及其他種種──這才發覺傻的人是我。

 

 

因為在區塊鏈的知識濃縮領域,不論是作者能力、視野、研究的深度,目前的確是遠遠超過我啊!在這個前提之下,我應該要以一個「請教」、「受教」的姿態來探詢意願或建立關係,反之我錯誤地選用「平輩姿態」跟 A 洽談合作。錯誤的策略,導致這場談判以慘敗作收。

 

 

就像《神奇寶貝》遊戲一樣,不管主角「小智」的年紀幾歲(現在第幾季了,彷彿永遠長不大),當自己怪獸的 Level 並沒有到達到與道館館長旗鼓相當時,貿然挑戰自然是被「慘電」。因此,這個故事提醒了我:雖然我的年紀比較大,但這次,是我的等級不如他。

 

 

「倚老賣老」的新定義

 

 

之後的日子,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區塊鏈領域上默默的研究、默默的寫,過了好一陣子,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信,是來自一個區塊鏈新媒體總編的信:

 

 

收到信件我滿驚訝與欣慰的,因為我從一開始的被人狠狠拒絕,終於進步到有人願意主動合作──後來我在這個媒體開了自己的專欄,寫我有興趣的議題至今。現在回想,如果沒有A的「倚老賣老」,自己可能走不到這裡。

 

 

從此我學到了,在這個新時代裡,「倚老賣老」的意義已與過去不同:

 

 

真正的「倚老賣老」,倚的是經驗,賣的是真功夫。

 

 

未來,能夠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絕不在於誰的年紀大、誰的 title 高,而是在同一件事情中,誰下的功夫深、誰嘗試的次數多。

 

 

如果下次有人問你:你好年輕啊,這問題你行嗎?自認夠「老」的話,不用害羞,就大膽地來「倚老賣老」一下吧。

 

 

 

延伸閱讀

從一個師長眼中「做不出專業」、「誰做都可以」的工作裡,我們能學到什麼?──論軟實力的重要性

「台灣企業啊,到底還剩些什麼能跟人家比?」──讓員工擺脫職場「過勞」,才有資格稱自己是「幸福企業」

「資深,已無法掩蓋你的不專業」──台灣企業的世代斷層危機

更新時間:2018/09/11 15:57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