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做自己」 是能扮演你想要的角色

作者 大人學

2018/04/06 08:00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在課堂中,針對職場的角色定位這個議題,與同學有許多深度的對話,幾乎每隔幾班就會有同學提出這個問題:

 

老師,如果我們總是在老闆客戶面前,扮演他們所期待的角色,那豈不是無法真正「做自己」了嗎?

 

「做自己」這件事看來真的很重要,不是嗎?若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扮演對方想要的角色,最後很可能會喪失本性,迷失自己,聽起來確實頗嚴重!

 

但不知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很少去思考「如何做自己」這件事,但我發現我周圍擔憂「喪失自我」的人還真不少。

 

最近看了PayPal創辦人Peter Thiel的一篇文,當中的這句話深得我心:

 

「不要忠於自己。你怎麼知道有『自我』這麼一個的東西存在呢?你的自我也許是在跟別人競爭中被刺激出來的,就像我這樣。你需要約束你的自我,要把它培養好、照顧好。而不是盲從於它。」我想這就是我很少去想「做自己」的原因!

 

和「做自己」相比,我更常思考的是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高中時代印象最深的一本課外讀物是「尼采語錄」,尼采也說:「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對於我們自己,我們不是知者!」

 

人是少數能意識到「自我」存在的生物,據說自然界中除了人類唯有猩猩與海豚照鏡子時知道裡面那個影像就是自己!

 

對於大多數的動物來說,「做自己」就是遵循動物本能:阿狗有阿狗的行為,阿貓有阿貓的樣子。

 

 

但對於人來說,因為我們有更複雜的自由意志,同時受到社會價值的影響,所謂「真正的自己」,恐怕在嬰兒時期第一次聽懂媽媽的呼喚時,就進化了。在「自己」這個東西已經質變的前提下,「做自己」就更難說清楚什麼意思了。

 

存在主義的大師沙特說:「我們是痛苦的,因為我們自由!」這裡的自由,說的就是我們的自由意志。

 

人類距離最原始的本性已經很遠了,所以我們不知道原始版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所以感到惶恐與痛苦。

 

我覺得,人生最艱難的功課,並不是「做自己」,而是「定義自己」,我們得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去決定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跟好哥兒們講話常常口沒遮攔,但我上台授課卻不會如此,這與做不做自己無關,而是在學員面前我選擇扮演好老師的角色。

 

我曾經看過正妹跟姊妹們嘻笑怒罵的潑勁,但男朋友一出現,馬上小鳥依人,那嗲聲更是甜膩到不行,雖然我在旁邊差點沒笑出來,但我不認為這樣有何不對,她也只是想扮演溫柔情人的角色,兩個人開心就好,這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就像卡通影片演的一樣,遇到抉擇時,每個人肩膀上都站著兩個小人,都是自我!一個是動物性的自我,本能主導一切,還有另一個社會化的自我,懂得思考與價值判斷。越成熟的大人,越懂得平衡兩者的聲音,選擇自己該扮演的角色!

 

我心中真正佩服的人,不是內心純淨無瑕的完人,而是懂得運用自由意志,來掌控自己行為的人!

 

例如,當我們看到旁人比我們成功而感到嫉妒,不必為此感到羞愧,我們的大腦原本就會對刺激做出本能反應,只要你能用意志掌控行為,說出祝福的話,並且學習對方的長處。

 

對,你或許不是完美的人,但你是成熟的大人,你決定了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

 

認識自己,相信思考,勇敢扮演你想要扮演的角色,塑造你真心認同的自己,這才是「做自己」的真諦。 

更新時間:2018/03/29 11:1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大人學

  •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 學習用大人的角度看懂人生各類賽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