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那一味,我們把它取名為思念──義大利美食的反思

作者 換日線

2018/02/14 16:00
▲圖片來源/轉自換日線

(作者/《換日線》Ivana Cheng/勇氣伴旅:程小珍,愛閱讀,喜歡做夢的七年級女生;擁有九年級的好奇心和四年級的小心謹慎。相信「不要讓課本成為你的世界,要讓世界成為你的課本」這句話,相信微笑般的眼神可以融化文化差異,相信一顆感恩的心是遊歷全世界的通行證,相信美夢成真前,要先勇於做很大的夢。 )

 

又一個農曆新年過去了,吃成了胖胖的一圈,收了大疊的紅包再向親友們說聲:「恭喜發財,新年事事順心,要比去年更好!」聊聊近況,接著再上傳年夜飯到 Facebook 上,一切看似一如既往,但春節,可說是我回國後,最期待的節日了。

 

這個看似再稀鬆平常不過的節日,在過了那麼多年而不再珍惜,直到孤身一人在他鄉,一路回頭望,我才知道原來盡全力向前奔跑的時候,「家鄉」才是我最深的嚮往。

 

●第一次在羅馬的新年

 

那年的春節,我們人在羅馬。幾個台灣女生初來乍到的,除了有些緊張,我臉上倒也藏不住地多了分憂傷:「不會怎樣啦!就只是無法在家過年嘛!」

 

我不斷安慰自己,「反正都過了20幾年,又不差這一次」講些自我安慰的話,和朋友互相取暖,才不至於讓整個農曆春節感覺起來太寂寞淒涼。

 

為了省下旅費,朋友們早訂好了當地還算熱門的中國旅店。對我來說,其實錢不是最大的考量,但能在剛抵異鄉之時,多看見幾張華人臉孔,倒也莫名地增添了幾分安全感。

 

旅店的中國阿姨親切地帶了我們繞阿繞的,介紹完了所有的基本設備,送我們出大門前,她說了句讓我從此無法專心逛城市的一句話:「你們今天可以早點回來喔!我們有準備年夜飯!過年啦!熱鬧熱鬧,大家一起也就該吃頓好的應景嘛!」

 

於是,我便從離開那刻起,視線不離開手機半次,數算著當長短針攤平為一直線,最終形成了180度,我就會幸福地坐在餐桌前,拿著大約兩週沒碰到的筷子,沒扒過的白飯,吃著熱熱的飯菜,再跟旁邊的朋友們互相道賀著新年的到來。

 

將這畫面勾勒完畢後,我才又拾起微笑放心踏出輕盈的步伐,前往羅馬競技場。

 

傍晚回到了旅店,開了暖器卻仍寒冷的小房間裡,我們與對面五個中國來的大嬸並肩擠在一起。

 

「不好意思啊姑娘,位子有點擠。」帶著我辨別不出的鄉音,其中一位大嬸語帶抱歉地看著我們。

 

「不會,不會,人擠一點東西才好吃。」我是真心這麼想的。

 

菜上了滿滿一桌,我們興奮地拿起手機,心裡除了想著要上Facebook反攻那些「台灣年夜菜全輯」,還要用這張照片跟家人道聲平安。

 

「媽媽,你看這個!很棒吧!天啊我們也太幸運了竟然遇到……」

 

我在 LINE 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堆話,明知因著時差,她早已睡了,卻希望她起床後,知道我是平安的,知道在這「年味甚重」的期間裡,她在外的女兒仍舊過得好好的,一點都不傷心。

 

我們靠在一起,朋友們間聊了之前在台灣的年是怎麼過的,分享了奶奶的拿手菜、爸爸每次都是紅包出口最大戶等。

 

在那瞬間,我們的記憶不再苦澀,而是有點甜甜的,就算挾進嘴裡的菜餚不是我們熟悉的那一味,中義式的年夜飯,還是稍稍滿足了我們心裡的缺憾。

 

●義大利菜雖好,但台灣料理才是寶

 

並非是我言過其實,可能是早已久仰義大利菜的大名,又或者只是逞強,表現出沒有些許「思鄉情結」,抵達義大利後,我便積極地嘗試各種義式料理。

 

看見中華餐館的招牌,還刻意撇過頭,裝作一點都不想進去,用「看吧!我有多適應啊,出國念書何謂難事?」來故作堅強。

 

話說回來,我發現,有別於在台灣吃到的熱騰騰炒麵、湯麵、燴麵等,義大利麵通常不燙口,可以優雅地吃,盡情展現淑女的那一面。前菜也是以冷盤或是沙拉為主,美味雖不在話下,但在冷冽的冬天一嚐,彷彿就少了一味。

 

沒了那飢腸轆轆等待已久,幾個人擠在桌前一起吹著剛起鍋、仍冒著煙的麵條,一起吸著、張嘴入口再喊著:「燙!」的畫面,原來,我們的麵除了美味,還關乎到「食物的溫度、人的溫度」。

 

每每喊著「老闆湯熱一點、多一點喔!」也開始有了些道理,那是種爽感,我想義大利人不懂,因為這是我們的專利。

 

年過了之後,正式開始上課。我在義大利也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安頓得還算可以,到最後還學會了「奶油培根義大利麵」和「青醬雞肉麵」等各式義大利麵食料理。

 

但我朝思暮想的,始終是外人聞起來臭得可以,我們卻依然要送進嘴裡的「台式臭豆腐」、被 CNN 評為最噁心食物,加滿花生粉又甜又鹹的「夜市豬血糕」,當然還有我最愛,一杯要價四歐(台幣160元)的「道地珍珠奶茶」。

 

想「滷肉飯」時,吃不到還得四處奔走,找尋那些對於義國人來說,「較不健康、肥肉太多」的三層肉。接著,週週必定滷好一鍋香噴噴的滷肉,款待外國朋友並告訴他們:「這樣吃,真的很下飯。」

 

記得義大利室友第一次吃到它的時候驚呼連連,直嚷著要我提供食譜。那時我很驕傲,若用政治和歷史難以說明台灣和其他國的不同,食物就能告訴他們:「你的這一口滷肉飯,來自台灣。」

 

說實話,我們的料理以米其林角度來說,或許稱不上「極致美味」,有時甚至也弄不清為什麼需要加這麼多調味料,或是食物一入口,主食還沒吃到,就被其他添加物弄得分不出滋味,還直說好吃。

 

但,每當「鄉愁」的警報聲響起,唯一想吃的就是這份「家鄉味」,食物會讓我們想起,我們到底來自何方。

 

在外打拼才知道,別人再沒資格評論它好不好,或者究竟台灣是否真是「美食天堂」。因為,每道菜都蘊含了你獨特的記憶,它彷彿能帶你坐上時光機,想起了過往種種,在那瞬間──它最珍貴。

 

●「家鄉味」是我們彼此最深的想念

 

雖然人說「外國月亮比較圓」,但「月是故鄉明」這句話,對在外的遊子來說,可能更為貼切,因為它才能照亮我們時而寂寞、幽暗的心房。

 

就像台灣的美食要說滋味、原料多麼好,那可不一定,也爭不清。但要說為什麼我們留學生、旅人們相聚時每每都能談論得熱烈,恐怕是因為──「家鄉味」是我們彼此最深的想念。

 

最後,我回家了。帶著興奮的心情,直跟媽媽要求那年的年菜我來準備,一定要來點特別的,從小到大,曾經在新年做過的事情我全部都要重溫一次,然後珍惜著,用力地把它刻在我的腦海裡。

 

我明白了出外遊子的心情,既無奈又得壓抑:我們勇往直前地為未來努力著,邊數算這究竟是第幾次沒和家人過年的同時,拍幾張外國料理,或是自製年夜飯來安慰朋友,其實是安慰自己的照片上傳到社群媒體。

 

接著在夜晚時偷偷看著別人的專頁,再滑滑家人傳來的年夜菜及慰問,偷偷流著淚,逞強地告訴自己:「沒有關係的,其實也沒什麼好傷心的。」這就是我。

 

而時常說起義大利料理有多美味、多純粹的同時,心中卻總想著:「但我最愛,並無其他,是道地的台灣味。」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關心食安問題,盼望飲食問題能被解決,回到最初安全的起點。因為我不希望,在未來的某天,那在外遊子甜美的記憶裡,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

 

《關聯閱讀》

 

與其抱怨謾罵食安問題,不如從多花 1 分鐘品嘗食物開始──義大利美食的反思(一)

更新時間:2018/02/07 16:1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換日線

  •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50個城市的15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