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神奇潛規則:餐廳禁止打包!

作者 時報出版

2018/01/18 14:22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片來源/Unsplash

日本料理會使用很多生鮮材料。即使是把飯菜打包帶回家,如果發生了食物中毒,通常還是要由店方承擔責任。

 

因此,為了省去打包的需要,日本料理中套餐的飯量都是經過計算的,剛好夠一個大人吃完。

 

總之,「不提供客人吃不完的料理」成為飯店的一種規矩。

 

另一方面,對於日本人來說,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日本與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差異,那就是看「點的菜能不能吃完」。

 

長期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一般都會胖起來,他們的藉口往往是:「和別人吃飯的時候,對方點的菜太多,一不小心就吃多了。」

 

的確,在中國人的飯局中,特別是對於請客的一方來說,菜不夠吃最讓人丟臉。所以,4個人就要點6個菜,10個人就要點15個菜。最後還剩下一到兩個菜的話,就是剛剛好。我也能理解這種感覺。

 

然而,挑戰這種飲食文化的「禁奢令」出現了。它能在中國社會持續到什麼時候,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那麼,日本人是不是從未像中國人一樣,有過「以酒成池,懸肉為林」的奢侈浪費的飲食之風呢?答案絕非如此。江戶時代就是一個例子。

 

 

在沒有戰爭、沒有饑荒、富裕程度達到頂點的江戶時代的文化文政期(1804至1829年)中,江戶人在飲食中加入了「娛樂」成分。一些人開始召集朋友,舉辦飲食大賽。

 

例如,在文化14年(1816年),一個名叫萬屋八郎兵衛的人在江戶的兩國地區舉辦了飯量比賽,其中,共有「酒」、「點心」、「主食」、「鰻魚」、「蕎麥」等小組,參賽者分別在這些組別中進行比賽。

 

例如,在點心組中,神田的丸家勘兵衛吃了50個包子、7條羊羹、30個薄皮餅,還喝了9杯茶。另外,在另一個項目中,73歲高齡的和泉屋吉藏吃下了54碗茶碗大小的米飯。

 

在各地舉行的飲食大賽的參賽者大多都是固定成員,觀眾也很喜歡看這樣的比賽。但由於暴飲暴食,大多數參賽者都因為飲食過度而英年早逝。因此,江戶幕府下令,禁止民間頻繁舉辦這樣的比賽。

 

社會的安定狀態持續了一定時間之後,往往都會出現「娛樂」過度的傾向。中國商朝的酒池肉林便是如此。

 

在日本80年代的泡沫期中,被稱為「泡沫紳士」的那些老闆在品嘗每瓶價值數十萬日圓的香檳時,就像是在喝礦泉水一樣隨意。這種現象在各個時代都是相通的。

 

據說,中國富二代的奢侈行為也令人瞠目結舌。但是,由於政府在2014年頒布了禁奢令,想必中國的高檔飯店會欲哭無淚吧。

 

透過禁奢令,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否也能變得像日本一樣,在點菜時「只要夠吃就好」呢?我非常樂於繼續關注下去。

 

(作者/野島剛: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

 

>>本文摘自《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野島剛由小見真的文化觀察》一書

更新時間:2018/01/18 14:22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時報出版

  • 1975年1月創立,陪伴大大小小的讀者走過生命各個歷程。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將「時報出版」打造成華文出版界的領導品牌。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