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原則,你的善良就一文不值。

作者 大人學

2018/01/18 12:26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圖片來源/Unsplash

你看過泰國電影嗎?異軍突起的票房黑馬《模犯生》也許很多人看過了,或者至少也聽過。但我今天想談的,不是這一部電影,而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的驚悚懸疑電影《13駭人遊戲》。

 

故事主角是一個善良單純,但也有點軟弱(容易被人欺)的年輕男生,際遇看來很倒楣,工作不順、女友拋棄他、還有養家的經濟壓力,剛好有了意外機會降臨,只要完成通關的13個任務,就能獲得一億元賞金。

 

為了不影響觀影樂趣,這13個任務的個別細節暫且不提。隨著劇情的進展,男主角的性格及事件判斷的取捨有了大幅度的改變及扭轉。

 

然而,是從哪個時間點或任務開始扭曲的呢?對我來說,「關鍵」是吃大便這項關卡(只有這裡有微劇透……),加上每個關卡任務的時間銜接得相當緊湊,沒有休息及緩衝思考的時間,判斷力更是大幅減弱。

 

一步退,步步退;一步讓,步步讓,從一開始單純只是為了多賺點錢來貼補家用,到最後什麼都能捨棄,自尊、善良、體貼、同理心、道德……都被突破了,底限一再下修,直到最後,做出一些殘忍噬血而且背離初衷的選擇。

 

當然,電影有非常多的戲劇效果,挑動我們纖細的神經及敏感的情緒,讓戲劇效果極大化,然而這部電影,卻也帶給我在感情關係裡非常有趣的思考,那就是順從與心理界限的議題。

 

社會心理學裡面有個知名而且能廣為運用的概念,叫做「腳在門檻內策略」(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是Freedman和Fraser在1966年所提出,也有人稱之為「插足入門術」或「得寸進尺效應」。

 

它的大意是,一開始只提出一個小要求,等到對方答應,再提出一個有關聯,但是難度或門檻更高的要求,那麼後續這個「更困難的要求」被對方接受的機會就會提升,亦即讓對方更可能順從你提出的後續(變態)要求。

 

●為何你無法拒絕越來越過份的要求?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般而言,人都會拒絕難以達成、或是違反本身意願的要求。然而,如果一開始不好意思Say No,順從了這個「看似」小小的要求。

 

一旦同意及接受這項要求之後,就會讓自己與這項要求之間產生一致性的關聯,例如相關的態度、自我概念以及知覺。

 

如果後來拒絕了更大而且相關的要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感到自我形象在過去與現在不一致的問題。

 

例如說,我以前是個熱心助人的好好先生,現在怎麼會去拒絕別人的哀求呢?心中那股想要恢復一致性的潛在壓力,就會使得一個人埋頭繼續做(撐)下去,以至於答應、配合、付出或退讓更多。

 

 

●關係裡,大部分人不會感恩你自動來的善良

 

而在感情關係裡的互動模式,是不是也常見這樣的狀況呢?無論是家務分配、經濟支出、資產配置、生兒育女與否以及人數、教養方式及態度、彼此原生家庭的照顧與分工合作……等,都是溝通、說服及協調的過程。

 

如果兩個人能夠樣樣意見都一致,自然是天下太平,再好不過!但人生不是童話,現實與真相是進入長期關係後,考驗及挑戰是一關一關接踵而來。

 

以家務分配為例,一開始說好你拖地,我晾衣服;你洗碗,我倒垃圾。然而當其中一方閒散(發懶)了,接手的人一開始覺得基於愛與體貼,為了心中的好先生/好太太形象以及自我認知,就先全包了。

 

怎料久而久之,人家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結果連家務也是做久了都是我的!另一伴感恩的心呢?咦!沒有。

 

眷戀的眼神呢?更是完全找不到。只有自己滿腔的積怨,還有堆疊得老高,那有待清洗的油膩碗盤!

 

又或者是原本沒打算生小孩,無論是哪一方,屈於社會壓力或親情包袱而生了小孩,等到第一胎出生,以為對得起列祖列宗及雙方高堂之後,才發現是一條不歸路。

 

頻頻追問、催逼何時要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生,要不要再拚個男孩?反之亦然,總之要湊個好字。而你以為湊了個好字就西線無戰事了嗎?

 

No!還可以進階為「好幾個」好字!反正頭都洗下去了,好媳婦、好老公的形象已經建立,如果拒絕了,似乎有違最初的良好及孝順形象,更會讓長輩們感嘆及失望,所以就又繼續接單生產了。

 

●最可怕的得寸進尺,是對「自我」的退讓

 

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是別人太過囂張跋扈,太過盛勢凌人,以至於讓我們挨了無數根悶棍,吃了許多悶虧,一切都是別人得寸進尺及軟土深掘。

 

但是如果向自己的內心深處仔細爬梳,其實是我們對於「自我」的讓步,讓對方見縫插針、有機可趁,甚至進入一個難以扭轉及改變,長期屈於劣勢的局。

 

而這背後的心理狀態及原因,可能是害怕被對方討厭,失去對方的認同、肯定、欣賞及疼愛,所以不去正視及深思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還有自己不想要的人生又是什麼。

 

解決辦法,就是學著換位思考。

 

1. 另一個人的要求

 

同一件事情,同一個要求,換成另外一個人來要求你,拜託你,脅迫你或是勒索你時,你會是一樣的反應及標準嗎?

 

一樣比照辦理?還是能夠冷靜釐清、退幾步思考,會覺得「我如果答應,豈不就是個傻子!」還是「這是個好提議,無妨!」呢?

 

簡言之,你會受到關係角色的影響及束縛。為了想成為或維持一個形象,在關係裡獲得對方(可能是親人或朋友)的喜愛及認同,所以改變了自己的心理界限,去迎合、配合、奉承及退讓。

 

然而在面對關係相對疏遠的任何一個人時,反而能夠保持冷靜及理性,充分並徹底思考自己真正的意願及現實條件。

 

2. 如果是你的朋友

 

簡言之,你純粹是個旁觀者,面對同一個問題或要求時,朋友求助於你時,你會給出朋友什麼樣的建議呢?也就是你比起當事者,更能客觀地分析及縱觀整個局勢。

 

以上是換位思考的不同角度,提供給大家參考。人類終究是群體動物,我們無法擺脫社會以及所有的人際關係超然獨立地生存(及生活)。

 

所以怎麼在漫漫人生長河裡,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能拿捏、建立及把持住相對合宜及舒適的心理界限,有賴我們持續思考及不間斷地練習!

更新時間:2018/01/18 12:26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大人學

  •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 學習用大人的角度看懂人生各類賽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