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26金 基層耕耘收成果

2017/09/05 16:08
圖/中央社

中華代表團這次在世大運獲隊史最佳26金、34銀、30銅成績,體育界普遍認為,選辦項目精準、基層長期耕耘是成功關鍵,也盼世大運熱潮凝聚起的全民共識不退,成為未來體育發展的重要動能。

2017年第29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8月30日於台北田徑場進行閉幕典禮後正式落幕,中華代表團這次斬獲史無前例的26金、34銀、30銅,共90面獎牌,在獎牌排名高居第3,都創下紀錄。

中華隊過去在單屆世大運拿下最多金牌是在2007年的泰國曼谷世大運、2009年的塞爾維亞貝爾格勒世大運、2011年的中國大陸深圳世大運,這3次的世大運,中華隊都拿下7面金牌,其中2009年中華隊在獎牌排名位居第7,也是過去的最好成績。

本次世大運,中華隊獲得的26面金牌中,有18金自選辦項目獲得,其中包括滑輪溜冰的10金、羽球5金、女子舉重2金、武術1金,至於不列入獎牌排名計算的示範項目撞球則是包辦全部4金。

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教育部體育署前身)主任委員、現任台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受訪表示,她本身是運動選手出身,深知「唯有厚實的基層,才有頂尖的選手」的道理,她任體委會主委時就挹注人力、資源到基層訓練,而根據研究,國際選手至少需要8到12年培養,這次世大運的好成績,絕對不是一、兩天的培養就能達成的,絕對是從基層一路連貫的培養,才能產出國家級選手。

戴遐齡認為,這次世大運在台灣進行,選手想在家鄉有好表現,教練的要求也更到位,無形中強化了訓練效果,加上選手家人的關心投入、民眾熱情鼓勵的催化,整體正能量化為強烈動能,讓選手有超乎水準的表現,即便在奪牌非常不容易的田徑、游泳、體操這些基礎項目上,台灣選手仍有鄭兆村、李智凱等人帶來精彩表現。

戴遐齡說,世大運帶來的正能量,讓她感覺「體育終於受到關注」,過去因「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風氣影響,讓體育處於相對弱勢,世大運讓全國人民看到運動員的表現,知道運動員的一舉一動是如此受到關注的,也看到台灣運動員在社會的位置上是有重量的,這些集體的共識、氛圍,都是未來台灣體育邁步向前的重要力量。

中華田徑隊教練薛聖融受訪指出,從他自己的經驗來看,他帶台灣「標槍雙俠」鄭兆村、黃士峰,及女子好手張竹都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看著這批選手從潛優選手一路苦練,到慢慢浮上台面成為國家級選手,他內心十分感動。

薛聖融提到,田協從理事長蔡辰威、秘書長王景成,到整個工作團隊,都是經年累月的在做選手、教練最好的後盾,田協長期挹注經費、資源,並支持、安排移訓、比賽,從扎根的基層訓練工作、潛優人才的發掘與栽培,一直到菁英選手的養成、國家選手的培育,有目標、有計畫的默默耕耘,是台灣田徑近年逐漸開花結果的關鍵。

對於台灣田徑未來的走向,薛聖融說,感謝所有台灣民眾在這次世大運期間給予的關注與支持,期盼這股熱潮能讓政府、民間看見田徑、看見體育,讓台灣田徑、體育未來能持續有好的發展。

中華體操隊教練林育信受訪說,他自選手身分退役後,回到宜蘭培育基層選手,15年前選入的50多名選手,只有包括李智凱在內的幾人仍堅持在體操的路上,這次世大運能有這樣的成就,他雖然十分感動,但也不免憂心。

林育信表示,10多年前他在基層耕耘,近年逐漸開花結果,尤其李智凱在這次世大運展現世界級的水準,更是一大成就,但體操的路不好走,尤其現在動作難度、危險性都提高不少,選手吃不了苦、家長也不忍心讓小孩練體操,這是台灣體操界未來的隱憂。

林育信提到,基層教練水平下滑,選手在基層時的訓練不夠紮實,這些選手進到國家隊後,進步幅度就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他擔心靠李智凱再撐5、6年後,台灣體操就會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

林育信希望這次李智凱在世大運突出的表現能引起各界注意,讓國家、學校有更強的動力支持體操,也讓選手、家長能因為「練體操也可以變明星」而放心練體操,在全民參與下培養出「運動文化」,讓台灣體操與體育有更光明的未來。(中央社)

更新時間:2017/09/05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