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養殖現在也可以導入人工智慧,位在台南的水產公司,老闆透過智能監測系統,即使人不在魚塭旁,打開手機就能看到水中溶氧、溫度、酸鹼值和氧化還原的數值,還能遠端操控設備,不但省時、省力,也省下水車的電費,水質掌控好,更讓魚肉品質提升。
魚池裡拉起網子,類似牽罟的方式,撈起一條條的魚。
水產公司創辦人黃國良:「這個是金龍、石鱸,然後有龍膽石斑,然後有黃金鯧。」
將近10種的魚和蝦一起養殖,要打造的是一種食物鏈循環,60年次的黃國良留著小鬍子,看起來很有型,原本在大陸幫人管理公司,7年前回到台南,就一腳踏入了魚池裡。
水產公司創辦人黃國良:「因為爸爸媽媽年紀大了,只是想回來幫他扛飼料而已,哪知道一扛扛了大概7.8年還在扛。」
回鄉從事漁業養殖,卻也養出了不一樣的模式。
記者曾奕慈:「在這一公頃大的魚池裡面,一般人會養到8萬條的魚,不過老闆在這裡面只放了3千條的虱目魚魚苗,而且加上其他的物種,頂多也只有5千隻,根本是別人的16分之1,不過最後加工出來的虱目魚,卻是價格可以賣到別人的10倍以上,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
水產公司創辦人黃國良:「因為它5分鐘一個數據,我們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整個一天24小時,因為它有整個表格在這裡。」
手機一滑就能看到滿滿數據和圖表,2018年他把魚塭導入智能監控系統,透過橘色探頭,可以知道水中溶氧、溫度、酸鹼值和氧化還原的數值,就算人不在魚塭旁也能隨時監控,而這想法也來自他過去的慘痛經驗。
水產公司創辦人黃國良:「都在一夜之間,魚群瞬間整體暴斃這樣子,有一年是因為幾乎沒有下雨,因為我這是引進純海水,那它水位不斷地降低,鹽分提高,造成整個池水優養化。」
運用人工智慧,省時間、省人力,也省下6成電費。
記者曾奕慈:「現在在魚池裡面不停轉動的,就是在魚塭幾乎都會看到的傳統水車,而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增加水裡面的含氧量,不過你知道嗎?這可是養殖漁業裡面最耗費電的其中一個設備,不過現在透過人工智慧的偵測,只要水裡面的含氧量夠,它就不用開啟,甚至我可以遠端操控來把它關閉。」
這由科技公司2015年開發的AI系統,目前全台已經有數百座監測池。
科技公司總經理蔡政勳:「這個又是一個講求技術的產業,那再加上說我們看到物聯網觀念的興起,這種創新技術應用在各行各業越來越普遍。」
把標準數字化,要傳承也變得更容易。
水產公司創辦人黃國良:「這台就是造流機,然後我現在把它增加了一個增氧的作用。」
黃國良自創的這台造流機,把底層水流往上帶,經由陽光曝曬,分解水中不好的物質,嚴格掌控水質,讓魚肉品質提升,一般賣給魚販的虱目魚池邊價1斤30到40元,黃國良可以賣到280元,連稱作魚菲力的魚背鰭也能賣,魚肉油脂含量多,300克能賣150元,目前7、8成都以宅配為主,而利用AI養魚長期還能蒐集大數據。
科技公司總經理蔡政勳:「這些完整的數據所累積下來的,就成為他們未來進一步去做更精密的生產管理、優化的一個很重要的輔助工具。」
有了大數據,可以預警魚塭可能發生的災難,但生物養殖仍有部分因素造成誤判,更精準地監測和大數據更廣地應用,將是接下來的目標。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9/01/31 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