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簽下風電國產化大單 盼政府穩定電價誘因

2018/10/02 14:59
圖/中央社

丹麥離岸風電開發商CIP今天與世紀鋼簽下新台幣165億元水下基礎大單,期盼政府看見廠商實踐國產化承諾決心,協助穩定電價誘因,確保產業鏈健康發展。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與世紀集團簽署165億元水下基礎合約,創下台灣離岸風電史上單筆最高合約金額紀錄,也被視為離岸風電國產化的重要里程碑。

 


CIP台灣區執行長侯奕愷(Jesper Krarup Holst)致詞表示,CIP通過遴選取得共600MW併網容量,將分別在2021年、2023年及2024年完工併聯,是背負最大國產化使命的外商,且為配合經濟部要求,必須較預計建置時程提前許多簽署合約,這在各國風場開發時是少見情況,因此政府的支持相當重要。

政府目標在2025年前建置5.5GW離岸風電,今年通過遴選及競價方式分配併網容量,但現行躉購費率5.8元與競價得標的2.5元價差甚大,引發外界質疑躉購費率是否過高,有圖利外商之虞。對此,侯奕愷說明,其他業者提出的得標價是他們的預測,且在前期基礎建設、供應鏈都完備情況下,較晚建置的風場成本原就可能大幅降低,但為確保前期供應鏈健康發展,應考慮到初期成本。

侯奕愷指出,在本土供應鏈誕生初期,最先下單的開發商與供應商都必須負擔非常高的投資成本,以丹麥為例,初期也是政府祭出具有誘因的電價及賦稅優惠,有實際訂單出現、產業鏈真正被催生後,才逐年調降電價,花費10年才從約5.8元降至2.5元水準,必須考慮投資先後順序及成本吸收。
 


世紀鋼董事長賴文祥也為外商抱不平,認為外界指稱「圖利外國廠商」有失公允,「人家拿錢來台灣投資,說圖利外商是不對的」,他並指出,政府早在2012年就規劃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但遲遲沒有進展,而今年的遴選也開放所有國內外廠商報名,並非只開放給外商。

經濟部目前正在進行明年度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審定作業,侯奕愷重申,希望將初期較高成本納入考量,希望能盡量接近今年標準。(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更新時間:2018/10/02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