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器時代來臨! 太空市場將成主流 各國積極生產

作者 台灣銀行家

2021/12/12 10:29
太空市場將成為新趨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作者:Black Bubble

【台灣銀行家】

太空市場、數位基建、基因編碼成關注焦點

在動盪不安的時局中,我們更需正向思考創新領域,找出產業的差異性、增長影響力與穩固的國際關係,以減緩對生產供應鏈產生的干擾,減少了市場的不安定性。
 


近年來因為美中關係緊張紛擾而導致全球化效益遞減,隨之而來的2020新冠病毒恐懼蔓延,進一步對生產供應鏈產生嚴重干擾,加深了市場的不安定性。從這重重的全球挑戰中,筆者回想到30年前的電影《修女也瘋狂》,演員琥碧戈柏飾演的毫無信仰女歌手偽裝成修女躲避黑幫追殺時,意外擔任唱詩班教練一職,將陷入困境與缺乏協調性的唱詩班轉變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搖滾福音,街上的叛逆青年因此被吸引進教堂,不僅修復了教堂和附近居民的關係,且為社區帶來了正向改變,連教宗最後也為之動容。

在此動盪不安的時局,各國政府缺乏協調互信,我們更需正向思考創新領域,如何帶出產業差異性、增長影響力與穩固的國際關係。筆者不免俗的還是要將浪漫電影的「I will follow him」搖滾詩歌,轉化成辛亥革命百年後你我應共同關注的下個10年追隨方向:動力革新(Dynamic Revolution)、數位基礎建設(Digital Infrastructure)和基因重新編碼(DNA Reprogramming)。

太空市場的基礎,動力革新的必然

筆者在9月刊物提到太空產業不久後,美國最高將領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上將(Mark Milley)於10月中旬也首度親口證實了英國《金融時報》的獨家報導,確認中國解放軍在今年7月兩度試射超越美國情報想像的極音速飛彈,報導也因此多次強調美軍科研單位對於「中國武器為何能打破物理限制」的極度不可置信。此等先進太空兵器也恐怕觸發美蘇冷戰後的新世紀史普尼克危機。

雖然戰爭衝突風險並非大眾所樂見,尤其是提升到星際等級威脅,但政府及民間也必須準備相關因應的投資,以求適當自我防衛的嚇阻能力。同時間如果要在未來低軌衛星市場占一席之地,以利下一代無線通訊網絡、國土安全監控、氣候環境觀察的大數據發展,火箭動力的研發與革新必然性就顯而易見了。在國際強權裡,除了美中投入百億美元等級太空預算,目前其他國家也有一段投資差距,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與複雜的國際關係中取得合作,以求達到進入太空的獨立性與經濟規模,筆者在此提出兩個面向的發展淺見:
 




1.軍民技術合作:
如1987年工研院與荷商飛利浦合作成立台積電,台灣中研院今日亦具備相對成熟的飛彈推進器技術,民間則擁有提供歐美太空宇航器相關所需之電子晶片、飛航零件等經驗。如果可以適當結合成立如台灣太空動力概念的合資公司,也可以帶來繼90年代半導體革命後的下一波產業商機。雖然從無到有的建立過程會面臨較大的初期成本壓力與風險,但透過此方式在火箭發射的自主性也將大幅提升,如台灣現今在半導體的國際地位。

2.國際策略夥伴投資合作:
不論是美國目前民間的火箭運營企業、已進行中小低軌火箭太空飛行試驗的新創公司,乃至歐、日政府預算較侷限的太空單位,我們也可以運用適當金融資本投資技術方以取得友善回饋,如部分動力技術轉移在地化、火箭發射優先使用權,此方式可以透過經一定程度驗證的國際經驗降低初期風險,但也勢必犧牲了一定的獨立掌控權力及科研先機。

數位基礎建設,世界資訊的骨幹

10月除了上述中國在太空武器上的驚人突破,在網路科技上我們也碰到了Facebook、IG與WhatsApp等相關平台大當機長達6小時,與吹哨者提到臉書演算法相關操控使用者與獲利上的顧慮。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社交平台正在移轉到新世代元宇宙概念以創造新商機。這些活躍的美中數位平台可以影響到全世界數十億人口,包含你我的想法、溝通方式與商業模式。因此我們也必須考量整體數位世界中,如何去掌握先機並管理相對應的資安和惡意資訊侵入風險。

如美國總統拜登在接下來1兆美元基礎建設計畫中,也包含了網路寬頻的建置,身為高科技製造中心的台灣,除了前述提到如低軌通訊衛星的重要性,政府與民間企業也應該思考如何在數位基礎建設中建立戰略的合作面向。

萬物的起源,基因編碼再改造

如90年代的電影《侏儸紀公園》複製恐龍的夢想,到近年用DNA編碼改造的素食漢堡肉及去年抵抗新冠肺炎的mRNA技術,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在數位基礎建設的完善下(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運算、區塊鏈交易),近年來得到爆發性的成長開發潛能。根據世銀2019報告,基因定序已從15年前近30億美元成本降至1,000美元,並預期接下來5年降至十分之一的價格。人類可以更快速地讀寫任何生物DNA如程式碼,快速透過酵母與細菌複製生產所需要的生物特性。

在這條DNA超級高速公路上,合成生物學根據《Synthetic Biology Global Market Report 2021: COVID-19 Growth and Change to 2030》報告,將由2020年86.4億美元市值成長到今年100.7億美元,並預期在2025年達到289.1億美元。將大自然已可運作機制,透過DNA逆向工程來製造出產業需要,解決食物供給、生化能源、醫療衛生和全球暖化問題,看來人類離上帝之手又近了些。如何與其新創公司合作,將DNA工具帶入培育人才產業鏈,絕對是下個10年之課題,筆者也在此提供SynBioBeta第2季產業投資分布供讀者參考。

音樂家不會退休 直到心中沒有音樂才會停止

如20世紀爵士樂之父路易阿姆斯壯所提,筆者相信投資如音樂,或許有接近重複的音調、偶爾有著緊張的旋律,但我們如何從中找出律動並編製美妙的曲律,即是我們在音樂停止前的精彩。即使60年代已有太空火箭動力、伴隨90年代的數位網路通訊到2000年後的合成生物學,我們還是需要關注其投資連結及對國家產業的長遠戰略安全影響。10年之後,如投資布局得當,期望與陳奕迅的歌詞一樣,我們與國際社會,是朋友。(本文作者現任職台灣外商銀行,曾於亞太數家外商銀行及金融資訊業任職業務及管理層)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緊抓話題熱點,與你討論全球大小事!點我追蹤【TVBS Twitter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更新時間:2021/12/12 10:29

作者

台灣銀行家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創辦《台灣銀行家》雜誌所涵蓋議題報導領域,除了銀行業、證券、保險與金控,亦對國內外政經社會議題、產業趨勢、金融教育等多有關注。期望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亦延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本雜誌執筆撰文,提供深入觀點。期許能成為提供國內金融業與從業人員充實專業知能,提升競爭力,促進金融知識普及與資訊交流之最重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