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國際強震不斷,造成重大災情,雖然地震無法預測,但是如何預警,爭取防災黃金時間,就非常重要,氣象局地震中心,這幾年鋪設「海底測震電纜」,設置「井下地震站」,升級、加密各地的地震觀測站,結合通訊系統,讓本島地震發生時,15秒之內,手機就能收到警告訊息,爭取更多防災時間。
強震來襲,手機警報隨後跟著來,當搖晃開始,本島地震15秒,島外地震25秒,在強震區的你,就能收到警告,靠的就是升級版的地震測站。
記者彭志宇:「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頭城的海纜站,你看到了,這上面有個黑色圓桶的東西,其實就是所謂的海纜入口,而就是從這個地方,可以把海上的地震資訊,一路傳輸到陸上站來。」
作業船在東部海域放下長長海纜,可別小看它,這一條可以用來測地震,也測海嘯。
就像把地震站,蓋在台灣的東部海底下,媽祖計畫第一期45公里,從頭城出發,2017年完工的第二期,再加長70公里,2020年前,希望能再拉長550公里,從枋山上陸,圓滿台灣東部地震觀測網。
地震中心副主任蕭乃祺:「這是我們的井下觀測站,有兩個地震站,兩個地震儀,另外在地表部分,也另外安裝地表地震站。」
或許看起來,平凡無奇,但這可要打到地底岩盤上,全台54個井下地震站,可以收到,更細小的地震訊號。
地震中心副主任蕭乃祺:「先透過(收到)P波,它比較微小的震動,我們可以去得到地震的資訊以後,再去推估,接下來他破壞性的震波,影響會有多大,包括他到達的時間。」
不只更靈敏,測站也蓋更多,全台從110個,加密到150個,加快測報速度,地震報告也從16位元,進階到24位元,疊加台灣地形,讓第一手的資訊更完整。
算一算全台每年平均地震,就有4萬多次,其中規模5到6的地震,每年平均會有24次,規模6以上的,平均發生2到3次,在台灣地牛不翻身,反而要特別擔心。
地震中心副主任蕭乃祺:「主要因為地震會發生,他需要一些運震的時間,基本上在背景上,台灣就會發生這麼多的地震,所以如果有一段時間,他發現地震個數變少,地震強度變弱,其實基本上,就是可能會有地震會來,地震會發生的徵兆。」
地震來襲,讓人猝不及防,地震測站拚升級,跟老天爺搶時間,也爭取防災空間。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8/09/12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