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央社
日本核災發生近7年,核災區食品事件挑動民眾敏感神經,衛福部試圖公開討論核災區食品解禁,多次公聽會卻胎死腹中。儘管輻射陰影揮之不去,但台灣人對日本進口食品的喜愛不減。
台灣人瘋日本旅遊,根據日本觀光局統計,2017年台灣赴日旅客人數多達456.4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台灣人到日本玩除了賞櫻、賞楓、賞雪,掃貨必買零食、美妝、家電等「戰利品」,海鮮、和牛、日式料理更絕不放過。
台灣也成了日本食品進口大國,不論批次、重量都高居全球前3名。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發現,雖然禁止日本福島5縣市食品進口,但2011年全台進口的日本食品共6.6萬公噸,到了2016年已經大增到12.5萬公噸。
● 核災重創食安 日本不賣的台灣也不賣
7年前日本爆發核災事件後,雖然旅日人次不減、食物照吃,但鄰近福島縣的5縣市生產的食品,卻從此被貼上「不安全」的標籤,甚至讓熱愛日本的台灣人,一聽到就聞之喪膽。
時序拉回到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當地時間下午2時許,一陣突如其來的天搖地動嚇壞所有人,福島第一核電廠雖然挺過9.0強震,卻不敵巨大海嘯摧殘,引爆1986年以來最嚴重核災,大量輻射污染土地和海洋,同時重創外界對日本食品安全的信心。
當時的衛生署食藥局(現升格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核災發生3天後首次頒布禁令,先是規定福島部分產品以及日本政府禁止流通的食品,通通不可進口;事發14天後再宣布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5縣市生產製造的食品,全面禁止輸台,也就是現在俗稱的「核災區食品」。
日本其餘42縣市輸入的8大類食品,因風險較高,決定採取逐批查驗,包括生鮮冷藏蔬果、冷凍蔬果、活生鮮冷藏水產品、冷凍水產品、乳製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或飲水、海草類;期間因多批茶葉驗出微量輻射,同年12月茶葉也納入逐批查驗之列。
隔年4月1日,因日本下修食品中的輻射標準,台灣也隨即跟進,嬰兒食品及乳品的「銫-134與銫-137」總和限量從370貝克/公斤降到50貝克/公斤;其他食品從370貝克/公斤降到100貝克/公斤;飲料及飲水則新訂標準為10貝克/公斤。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魏任廷受訪時強調,不符合日本標準的食物當然不可以進口台灣,「日本不賣的,台灣也不賣」,因此當時邊境隨即改以最嚴格標準查驗。
● 核災食品改標偷渡一樁樁 食安破大洞
2015年3月,就在核災事件即將屆滿3週年的同時,台灣爆發日本核災區食品改標案,原來是食藥署的邊境查驗人員在檢驗時,撕下日本零食的中文標籤,赫然發現食品包裝上寫著原產地是核災縣市,這才發現10多家貿易公司涉嫌狸貓換太子,以不實中文標籤掩蓋食品包裝上的原產地,將禁止輸台的核災區食品偷渡來台。
食藥署立即逐一清查日本進口食品,發現產地疑似為核災地區的食品竟有多達2萬3000多件,超過20公噸遭下架封存,許多人氣日本食品中鏢,包括森永牛奶糖、麒麟午後奶茶、龜甲萬醬油等都上榜。
為防類似事件重演,食藥署宣布同年5月15日起,日本食品進口時必須附上日本官方出具的產地證明,並且詳細記載到都、道、府、縣,否則不許輸台;特定地區生產的特定產品還得附上輻射檢驗證明,例如靜岡縣的茶類、宮城縣的水產品等。
2016年12月,一名眼尖的民眾在吃吉野家的納豆時,發現納豆的外盒雖寫著產地是日本神奈川縣,但裡頭附的醬油包竟印著日本茨城縣製造,食藥署接獲消息再次大動作稽查市售日本食品,發現超過41款泡麵、納豆醬料包、湯底、餐包等都是核災地區製造,以不實的中文標籤或是混在合法食品裡偷渡來台,超過6萬件食品遭下架。
時任食藥署長姜郁美決定再祭新規定嚴管日本食品,凡是納豆、泡麵等複合式產品,進口時必須逐一拆裝查核,只要內容物、醬包等調味料包來自核災地區就不可進口,若是調味包上沒有印產地,則要求業者提出產地證明。
此外,也要求日本食品業者得根據消保法規定,標示食品產地為日本的哪個縣市,不可只寫日本,充分揭露資訊。
● 台日無邦交 偷渡核食惡行難緝凶
政府大費周章揪出核災區食品改標案,但最後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到底有沒有判刑、開罰,沒人知道。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2016年11月在立法院質詢時說,台灣爆發日本核災區食品改標案,台灣進口商把責任通通推給日本出口業者,但調查時日本卻以兩國無邦交為由,拒絕提供司法協助,最後只有2人遭起訴,其餘多數案件通通以不起訴處份,直言「所有管制都是假的」,未來如核災區食品真的解禁,一旦爆發食安事件,恐找不到人負責,埋下食安隱憂。
● 國際鬆綁日本核食 台灣政策出現變數
核災事件發生將屆7年,日本政府為了消弭食安疑慮,年年強調做了哪些除汙措施,並且更新市售食品監控結果,數據顯示,食品輻射超標率正逐年下降。
2012至2013年間,日本共檢測27.8萬件食品,共有2403件超標、約占0.86%;到了2015至2016年,檢測的28.4萬件中僅263件超標、約占0.09%。
國際間對於日本核災區食品的管控也逐漸鬆綁,歐盟自2017年11月解除所有日本食品禁令,僅特定地區的特定食品須檢附輻射檢測證明;美國則是在2017年9月逐步解除日本福島、茨城、岩手及宮城食品部分禁令。
然而,日本政府提出的檢驗數據、國際間鬆綁核災區食品的政策,仍然無法平息台灣人對核災區食品的恐懼,在人們心中,「核災區食品」彷彿已是「致癌」的同義詞,因此7年多來每當政府有意調整核食政策,總是一出聲就被罵翻,引發大規模抗爭,也讓一次次公聽會胎死腹中。
不過,就在去年11月,核災區食品政策再次出現變數,中央社獨家報導食藥署最新出爐的2份核災區食品風險評估報告,建議將現行「地域性禁令」改以「有無受輻射污染」來把關,
1月29日衛福部長陳時中在新春記者會上被中央社記者問及核災區食品管制政策時,他也首次鬆口,稱未來可能會比照美國,改為禁止高風險食品輸入,和日前公布的風險評估報告結論不謀而合。
衛福部次長何啟功受訪時也坦言,近年各國已逐漸鬆綁對日本食品禁令,「台灣不能置身事外」,但最後是否做政策上的調整,仍得由行政院做最後拍板。(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8/02/02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