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鯖魚故鄉之稱的宜蘭南方澳,漁獲量以鯖魚為最大宗,不過不只是在南方澳,台灣捕獲到的鯖魚在多年前就發現,魚的體長有越來越小的趨勢,為了避免過漁現象導致鯖魚來不及長大,漁業署2013年起針對鯖魚的6月生長期實施禁漁措施,預計明年再加碼將部分產卵期時間也列為禁漁期。
醃漬過的鯖魚下鍋油煎,做成一道薄鹽鯖魚,這是在宜蘭南方澳海產店常見的鯖魚料理。煎到表面金黃,吃來帶點焦香,尤其在冬季捕撈上岸的鯖魚肉質最肥美,南方澳有鯖魚的故鄉之稱,而實際走一趟漁港旁的漁市場,鯖魚果然很受到歡迎。南方澳盛產鯖魚,在漁市場有許多攤位上面都可以看得到牠,拿起花腹鯖可以看到,牠肚子上面有一些灰色的斑點,而牠最常被拿來做成餌料、罐頭或是鹹魚片。
光是鯖魚就佔了全台沿近海漁獲量的一半,可見牠的重要性,而鯖魚裡頭,在台灣數量佔最多的就是花腹鯖有將近70%,再來是白腹鯖,大約佔20%,最少的是真鰺也就是日本竹筴魚,大概佔10%。鯖魚節發起人廖大慶指出,白腹鯖一般含油脂,是肉比較細、細緻,油脂量比較好,所以在價格上牠也高一點,花腹鯖是比較普遍的。
對鯖魚特性瞭若指掌,他是鯖魚節的發起人廖大慶,在南方澳生活超過一甲子,觀察在地變遷和產業盛衰,包括他熟悉的鯖魚。鯖魚節發起人廖大慶也強調,在過去的年代,鯖魚真是滿坑滿谷,到60、70年代以後,因為大型圍網的進駐,還有科技的發展,所以捕魚顯得有一點過漁的現象。
每年1到5月是鯖魚的產卵期,高峰落在2至3月,生長期則在6月過後,為了讓鯖魚來得及長大,從2013年開始,漁業署在每年6月實施禁捕鯖魚措施,研究鯖魚的海大教授呂學榮就發現,執行5年來,確實發現鯖魚的體型有變大的趨勢。海大環漁系教授呂學榮表示,占數量最多的花腹鯖,牠的平均體長大概增加了1到2公分,所謂的最大體長或者極限體長,也明顯提升。
雖然鯖魚數量多,在台灣東北和西南海域都能見到,對南方澳當地人來說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禁捕措施讓能賣的鯖魚減少了,多少影響漁民和餐廳生意,卻也讓鯖魚的價值跟著提升。餐廳老闆娘簡秀慈透露,復魚就是讓鯖魚能夠快速地長大,而且長大後,漁民捕回來價錢也會提升,這樣對漁民也好,就能夠比較把我們的漁業,讓它永續地經營。
在地人響應復魚措施,讓鯖魚有了永續的機會,漁業署預計明年再加碼實施,將部分產卵期列為禁漁期。農委會漁業署漁政組組長施俊毅表示,每年的鯖魚的加入量裡面,大概只有20%左右的產卵的鯖魚,所以就顯示出,他們的加入量有不足的。
不過魚的習性畢竟不同,像是白腹鯖,恐怕得由不同國家來共同復育。海大環漁系教授呂學榮指出,白腹鯖的一些生物性的指標,比較沒有像花腹鯖那麼好,而且牠的產卵的年齡跟體長都在下降當中,所以需要更多區域間,這些使用資源的國家共同來努力。
海島國家不怕沒魚吃,怕的是不受控的過漁現象,導致魚量越來越少,要達到海洋資源的永續,政府單位和漁民都得共同努力。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
更新時間:2018/01/26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