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開公聽會討論「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有些人認為現在20~30歲的年輕人,會聽說台語的不到5成,憂心台語的傳承,有人認為要增加小學台語課節數,不過教育單位認為現行節數已經沒有空間,可以在各科或是活動中融入台語,讓台語生活化更容易懂。
小學生:「阿伯本底是司機,退休了後閒閒無代誌,想欲排擔來賣餅,先去買鼎學煎餅!」
唱唱跳跳超有活力,揮啊扭的加強記憶力,閩南語課一開始,老師就先讓小朋友像上唱遊課般有趣,接著...
老師:「風箏,阿公會做風箏,陀螺,下課後一起來玩陀螺!」
從單字到造句,讓學生更能理解怎麼運用或是生活化的台語疊詞。
老師:「亮晶晶!他講對了,亮晶晶,亮晶晶叫金係係!」
活潑不死板的教學方式才能吸睛,也讓語言更容易被親近。
螢橋國小閩南語教師賴維政:「盡量的活潑化、生動化的,讓他能夠盡量學到生活中能運用的東西,所以我上課有三個原則,告訴他們一定要這樣子講,就是大聲、敢講、流利,這樣才可以去掌握。」
螢橋國小學生:「我覺得我自己講的還不錯,但平常在家裡,爸爸媽媽很少跟我講台語,通常都是回去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才會跟他們用台語溝通,如果有遇到阿公阿嬤,老一輩的人才會講。」
不少小朋友遇到阿公阿嬤才會講台語,其實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在9年一貫課程中納入本土語言,小學生要在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中選一種母語學習,每周上一節課,政策上路已經16年,不過文化部舉辦「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有些人覺得現在20到30歲的年輕世代,會聽說閩南語的不到5成,擔憂台語的傳承出現斷層。
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每周只有一節,對任何的語言教學來講是絕對不夠的,所以我們是認為說教學時數一定要增加,而且這個時數增加一定要考慮說,在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甚至說到國中、高中的時候,其實都要有相關的課。」
到底需不需要增加台語教學時數,第一線教育單位覺得施行上有困難。
螢橋國小校長施能杰:「我看我們五年級高年級的課,最多一個禮拜只能排32節的課,那英語、數學、自然、社會,大家都覺得很重要,所以我們不可能犧牲某個領域的節數,我們有插秧的特色課程,那我們今年在做插秧春耕活動的時候,我就希望我們的音樂老師做聯絡教學,音樂課也唱一些閩南語的歌曲,像農村好。」
小學生:「為了顧三餐,顧三餐!」
將閩南語多元地融入在各處,應用更廣!
記者王薏絜:「這兩個字怎麼念你知道嗎,它的注音是ㄩˋㄖㄠˊ,那它的臺羅拼音呢?」
螢橋國小閩南語教師賴維政:「臺羅拼音是oh-giô,也就是愛玉的意思。」
記者王薏絜:「很多閩南語很厲害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要怎麼拚,也不知道漢字的意思。」
螢橋國小閩南語教師賴維政:「這種臺羅拼音,是讓我們看得懂怎麼唸,但是我們並不要太去強調它,它有沒有存在的價值?有,但是我們在小學生的場域中,我們是慢慢地帶入就可以,就不要一下子讓他全部都用這個拚。」
像是瀾垂的台羅拼音是nuā-sê,指的是防口水滴落的圍巾,但這樣的拼音有些人覺得為難小孩,不同地方的台語發音也不一樣,老師覺得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懂得聽說願意講,比困難的拼音更重要,語言的目的在溝通,會用卡實在!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17/04/04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