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缺藥問題,除了大環境的疫情和俄烏戰爭之外,其實還包含砍藥價所導致,因為政府每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每年都砍上百億元的藥價,如此一來要和其他國家一起搶藥,相對弱勢。
領藥民眾vs.醫院藥師:「來有6個藥喔,單子用完。」
叮嚀著每一種藥該怎麼服用,醫院內的藥局大排長龍,除了要消化每日看診的患者,還有幫忙領慢性處方箋的民眾。
代領慢性處方箋者莊小姐:「這些是我婆婆的慢性處方藥,所以說她習慣到醫院來拿,所以說我就照她的方式,要來醫院拿這樣子,每個月都要來拿,三個月一次,一個月一個月。」
因為長輩幾十年來的習慣,再加上根深蒂固的認知差異,認為藥局和醫院開立的藥不同,因此家人每個月都必須到醫院報到,但其實為了方便,第一時間到家附近的藥局領,是最方便的,不過卻到處碰壁,只能再回到醫院,台灣的缺藥問題,依舊沒解。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目前的缺藥,應該都是屬於假性的缺藥,什麼是假性的缺藥,其實它的藥的量是有的,只是說藥的數量,不足以滿足,在整個我們台灣民眾的,使用上的全通路,只不過說,在分配的過程中,可能社區藥局是最後才被分配到的,這些場域。」
如今台灣的缺藥深淵,可能是處在假性缺藥的情況下,這也反映出醫院、診所、藥局,藥物分配不均的問題,給藥順序和廠商利潤相關聯,需要的貨量少,想和藥廠購買時,議價的籌碼就更少。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理事長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基本上台灣的藥品供應,它分成三個部分,大型醫院、診所、藥局,大型醫院他們有能力去議價,然後庫存的部分,也會做得比較好,比如說4月1號缺藥,要砍藥價,砍藥價的部分譬如說,一顆本來是6塊,砍了一塊錢變成5塊,藥廠代理商同樣的,會支付一塊錢的差價,但藥局跟診所,就沒有辦法跟廠商這樣要求。」
記者謝丹慈:「健保署從102年開始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的目標制,每年都砍上百億元的藥價,但今年因為缺藥的問題,已經手下留情了,但台灣的人口數又少,再加上砍藥價的問題,當然要和其他的國家來搶藥,競爭力也不足。」
政府為了讓藥費穩定,在總額支付制度下,有效管控藥費支出,而今年刪減藥價總金額81.8億元,調降5500項藥品價格,就有專家認為,缺藥因素可能還包含人禍,雖然起始點,無非是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兩大因素造成原物料短缺,但面臨日本、美國,各個國家也一樣無藥可用,全球都在下單搶藥,台灣卻反向砍藥價,當給付價格低於成本,這時候哪有藥廠願意留在台灣市場。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每一年不斷地在調降藥價的結果,已經造成說我們台灣的藥,跟全世界相比,事實上我們的藥價,應該是最低的那樣階段,事實上中國大陸的話,有一些新的藥品,它的藥價大概是我們台灣的2.5到3倍。」
但目前也未必是真的無藥可用,仍然有學名藥能替代原廠藥,不過,即便兩款藥物屬於三同,也就是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但依舊改變不了患者認為成效不佳的疑慮,再加上即便使用三同的藥品,人體構造的不同,醫師在使用後出現差異,這都打擊台灣的學名藥廠商,也可能造成台灣藥廠轉作其他保健食品,如此一來,替代藥物也可能減少。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理事長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因為長期,台灣的學名藥被污名化,醫生有時候在看診,會跟患者講說,我開原廠的藥,它會好一點變成說這些學名藥,好像是偽藥、劣藥,希望薛部長可以拍個短片,在媒體上告知民眾,三同的藥是可以取代的。」
缺藥議題如今演變成藥品的土洋大戰,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也指出,全台77%藥物其實都是由台廠供應,而原廠只供應23%的藥量,不該忽視台廠學名藥對社會的幫助,但缺藥議題問題難解,民眾的使用習慣也不易改變,只能透過醫病之間的溝通,增加用藥的信任感。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3/03/28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