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曾是全球第一的養蝦王國,不過近年來卻慢慢被進口蝦取代,2018年起開始被逆轉。根據漁業署資料統計,現在國產蝦市佔率僅三成多,近七成都是進口蝦,分別來自宏都拉斯、厄瓜多、泰國等地。學者指出台灣養蝦產業有土地環境限制,要增加飼養量有困難,加上在蝦病毒影響下,以及進口蝦佔有價格優勢,使得國產蝦產量欲振乏力。
取自宜蘭天然海水,養殖的無毒白蝦吃的都是益生菌,結合AI智慧科技能二十四小時監控水質,像是PH值、鹽度、溶氧等參數,自動換水,進行增養或調整餵食。
宜蘭養蝦業者余萬州:「畜產養殖法然後就是會結合水中的一些菌相,然後蝦子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換水率也比較低的環境,可以順利的長大。」
但養蝦的最大困難,就是複雜的水質環境,最怕白蝦感染疾病。
宜蘭養蝦業者余萬州:「我們會做防控的動作,就是盡量讓疾病不要進到我們的池子裡面,所以從人員的管控,水、苗等等這些,還有苗我們都會做管控。」
傳統養蝦正在轉型,余萬州打造實驗室,檢測水中菌相狀況,進一步掌握蝦池環境。
宜蘭養蝦業者余萬州:「菌相當然會產生疾病這是一塊,但我們最怕的不是這種菌的類型,是比較偏病毒類的。早期台灣最常見的病毒就是白點病毒,然後最近近期有虹彩病毒,那這些病毒類的它確實會造成致死。」
記者劉彥萱:「國產蝦最大優勢就是新鮮,不過近年來卻被進口蝦給取代,市佔率只剩下不到三成,有近七成分別來自泰國、厄瓜多、宏都拉斯等地,但是什麼讓的原因,讓曾經的養蝦王國,如今卻要用大量的進口蝦來補足缺口?」
根據漁業署數據資料顯示,1989年國內蝦子產量曾高達9.5萬噸,佔全球養殖蝦總量的20%。但好景不常,許多業者從國外進口種蝦,病毒也跟著來,感染許多高密度蝦池,給了進口蝦趁虛而入的機會,到了2018年總進口量,超越了國產蝦。
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林翰佑:「發生疾病的問題以後,這個產量就迅速的下降,所以這個東南亞國家有點後發先至的優勢,所以他們產量不斷的提升,所以造成現在這樣子的一個現象。」
專家就點出,台灣養蝦業者的3大困境,首先是多變的環境因素,各地養殖條件差異大,再來是產業規模小,多數小型個體戶不易導入新科技解決問題,重點是疾病控制成效有限,種種原因都導致產量無法提升,林翰佑也給出建議,可以從蝦苗選種開始。
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林翰佑:「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去維持這個蝦苗場出品的蝦子的品質,那這樣子在投苗之後,再加上後天環境的管理,他就比較不容易在生產的過程中發生疾病。」
海洋大學教授冉繁華:「台灣的環境上面的惡變,然後因為過度密集,生產區過度集中,然後大家緊鄰,所以對於所謂發生疫情的時候的隔離控管上面,會比較難,就像新冠疫情一樣。我們要保持社交距離,可是我們的養殖池就在隔壁,我養好了他沒養好,沒有那個社交距離,所以疾病的傳遞性就高。」
蝦子病害已過30年,現在不僅草蝦沒人飼養,主要養的白蝦全台需求6萬噸,年產量卻只有約1.5萬噸,有超過5萬噸都是國外進口,國內產量僅佔1/5,由此可見還有成長空間。
國立海洋大學打造蝦子試驗池,作為教學研發場域,近年來推動蝦藻共生,針對不同來源的蝦苗做追蹤,了解其特性,輔導養殖戶。
海洋大學教授冉繁華:「那我們就想一個方法,我們是不是可以結合不同的養殖物種跟海藻,來進行整合和結合,排放出來所有的廢棄物,然後再加上所謂飼料的殘骸以後,然後剛好就變成藻類的有機物質,有機肥料來源,藻類把這個原料營養拿到了以後,它同時又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就達到了所謂減碳的作用。」
進口蝦無所不在,佔有價格優勢,從餐飲業、實體通路到電商,都會看到它的蹤跡。只是台灣乾淨土地難尋,污染嚴重,對漁民來說很難為,曾是全球第一的養蝦王國,期盼再次起飛重返榮景。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2/07/09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