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爆發至今,全台上萬人確診、上百人染疫過世,精神科醫師提醒,疫情期間社會充滿不確定感,焦慮、緊張、失眠是相當常見的,尤其有5個族群特別需要心理上的關懷與協助。
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周元華表示,災難後出現心理症狀是很常見的,尤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和一般的地震等災難不同,影響的人群是廣泛、沒有局限性的,而且不知道何時會結束,更加深了民眾對「未知」的恐懼。
周元華指出,我們正處於「後疫情時代」,雖然已有疫苗和支持性藥物可以對抗病毒,但面對未知的疫情,有5種人必須特別協助及關懷:
1. 新冠肺炎確診者
目前新冠肺炎確診者無論病情輕重都需要隔離,而隔離本身就是一種不確定感,病人無法預測自己是否會突然變成重症,因而處於極度恐懼、恐慌中。
2. 染疫死者家屬
國外研究顯示,災難罹難者家屬自殺比例會增加。親人的逝世當然會難過加上因為疫情因素無法送行,心中的悲傷更無法透過追思而獲得舒解。因此,會特別容易出現思念、沮喪、憂鬱,甚至於自殺的想法,或想要追隨親人而去。
3. 醫護人員
疫情爆發又快又急,第一線醫護人員拼命救人,短時間內不一定有心理症狀,但等到疫情穩定下來之後,因為親自經歷過超乎常人能容忍的災難現場,可能出現恐懼、憂鬱、極度焦慮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
4.需常規就醫的患者
因為慢性病、癌症而需要定期就醫的患者,在疫情期間也面臨極大的心理壓力;擔心自己無法順利回診,可能因此提升死亡風險。
5. 重症精神病患者
許多穩定服藥的精神病患者,因為疫情不敢回醫院拿藥,疾病復發的機會將大幅增加。周元華憂心表示,精神病患者照顧不易,可能需要3到4個人來顧,如果疫情持續高壓狀態,恐怕會出現更多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
緊張多疑又失眠 恐是急性壓力症候群
周元華指出,疫情期間面對每天大量資訊轟炸,容易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急性壓力症候群通常發生在戰爭時期,他舉例,像是新兵一看到砲彈就全身僵硬、無法動彈,或者是發生車禍後,短時間出現緊張、焦慮、多疑、不安全感、失眠、恐慌、憂鬱等。
「心理症狀肯定都有,但民眾不一定會就醫。」周元華提醒,疫情期間民眾不太願意上醫院,或是認為這些症狀還可以自己處理,因此現階段還看不出急性壓力症候群的人數增加。
勿理會外界紛亂 專注對抗「看不見的敵人」
在壓力緩解過後,急性壓力症候群可能隨之消失,例如大量疫苗到貨後,有些人覺得放鬆下來,但也有些人可能要等到確定疫苗輪到自己時,才能放鬆下來,因人而異;他提醒,如果出現胃口變差、不願和人互動等症狀,可能已經演變成慢性壓力症候群,建議就醫尋求協助。
「防疫如同作戰,這一次面對的是看不到的敵人。」周元華提醒,不確定感造成的焦慮是最危險的,沒有人知道疫情何時會穩定,每個人都變得敏感,仇恨對立也會變明顯;這些紛亂爭吵我們管不了,現在能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秉持這樣的想法,有助於幫自己度過這場未知的戰爭。
◎ 諮詢專家/周元華醫師
原文請見:疫情遙遙無期?小心急性壓力症候群 5種人更要注意!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