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央社
疾管署今天公布今年首例境外移入霍亂病例,一名北部男性去菲律賓巴拉望旅遊,在當地就開始腹瀉、嘔吐,回台後就醫。他在國外曾吃海鮮、喝椰子水,可能病從口入。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週報記者會表示,北部40餘歲男性10月下旬與另8名同事及友人到菲律賓巴拉望旅遊5天,個案在返台當日上午開始腹痛、腹瀉並自行服藥;隔天又水瀉、嘔吐症狀就醫且一直沒好而收治住院,確診感染霍亂弧菌(血清型O1-Ogawa)。衛生單位調查,個案在國外曾吃海鮮、熟螃蟹,及飲用椰子水、冰品。
目前個案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其他8名團員中有2人出現疑似症狀,其中1人就醫後已採檢通報,另1名有症狀者將安排採檢;餘6名無症狀團員中,有1人因與有症狀個案密切接觸,衛生單位已安排採檢。
羅一鈞表示,霍亂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潛伏期通常2至3天。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通常須吃入大量的細菌才會致病,但在胃酸不足或胃部切除過的人或免疫機能較差者,則少量的細菌即可能致病。
羅一鈞也說,到霍亂流行區,應飲用煮沸或包裝完整的水,避免飲用加入冰塊的飲品,及吃沒有煮熟的海鮮、貝類。尤其民眾到東南亞旅行喜歡喝芒果冰、椰子汁等,或沒烤熟的海鮮,都可能增加染病風險。
台灣今年截至目前累計2例霍亂確定病例,本土及境外移入各1例,為近5年同期最低。
國際疫情方面,菲律賓中部維薩亞斯群島的薄荷島(Bohol)東南部及宿霧省卡內薩島,今年2月底曾發生霍亂疫情,至少有100人確診感染;另菲律賓呂宋島東南部阿爾拜省奧阿斯鄰近海灘區域今年9月初也曾發生疫情,累計約100人感染,1人死亡。(中央社)
更新時間:2017/11/07 16:55